三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52.87%。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6.96%。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99%。幼儿入园率92.05%。全市高考文史、理工类报名人数2.31万人。全市5691人、10309人次参加自学考试,4029人次获得单科合格证书,349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书。全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市优秀人才、市管拔尖人才达131位,比上年增加19位。 全市列入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分别为27个和44个。新增省级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3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累计达16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共有35家。全市专利申请452件,专利授权307项,分别比上年增长38%和75.9%。新确认福建省自主创新产品4项、新产品5项,获省优秀新产品3项。组建了三明市汽车产业、铸锻产业、竹产业、杂交水稻良种产业、硅化工产业、纺织产业等6家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76家企业及15家高校、科研机构加盟抱团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福建名牌产品”123个,通过GAP认证9个。 全市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1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3个、国家一般气象站7个;天气雷达观测站1个。共有地震监测综合台1个,测震台7个,强震台3个,烈度速报台9个,GPS基准站4个,流动重力观测点25个,跨断层短水准场地3个,地磁台1个,流动地磁观测点12个,电磁波观测站1个,地下流体观测站2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艺术表演场所6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1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9个。文化系统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056 场,观众79万人次,剧场、影剧院演(映)出2150场次。8个县及乡镇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8个项目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累计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5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8.12%,电视人口覆盖率99.08%。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90人,其中,医院31个,卫生院12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个。拥有病床总数9934张,卫生技术人员11351人。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221.46/10万,比上年下降12.29%。 全市参加国际性群体比赛44人次,取得2金3银5铜;参加全国性群体比赛67人次,获12金5银7铜;参加全省性群体比赛193人次,获18.5金16.5银10铜。三明籍运动员参加首届青少年奥运会1人次,取得1金;参加世界举重锦标赛2人次,取得3金1银1铜;参加第16届亚运会2人次,取得 2 金。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949元,增长9.8%,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4元,增长10.3%,增幅比上年提高0 .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6.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3%。 “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5%,分别比“十五”时期提高2.8个和 4.8个百分点。 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6.35万人,比上年增加1.6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6.66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9.69万人,全部实现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1.9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9.27万人,参保的城镇居民42.71万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89.96万人,参合率达97.93%。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95万人,比上年增加0.12万人。全市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7万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6.3万人,其中“五保”供养对象0.7万人。 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3307张。全市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91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站)2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0.92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0.08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12736.6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50.87万亩,100%完成任务。其中,新建速生丰产林21.44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07.2%,完成人工造林更新总面积1.41万亩,人工迹地更新面积41.3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6.8%。商品材产量229.1万立方米,增长3.6%。“十一五”时期,全市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229.6万亩,比“十五”时期增长93.2%。 全市共有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省级环境优美乡镇52个,省级生态村23个。有风景名胜区7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4处,新增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1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90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3%。有自然保护区1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03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5%。 全市污水处理率73%,其中市区达80.05%,分别比上年提高6.79个和0.86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19%,其中市区达96.19%,分别比上年提高9.29个和1.18个百分点。三明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占90.1%,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境内三条主要水系水中,金溪、尤溪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在100%;沙溪12个省控断面达标率为98.6%,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9.4分贝,比上年下降0.5个分贝,噪声超过70分贝的路段占44.7%,比上年下降24.9个百分点。 全市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为5.76万吨,比上年削减16.54%;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为4.62万吨,与上年持平,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目标任务。完成减排项目67个,其中关停30家生产工艺陈旧、能耗物耗大、污染严重并在限期内无法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有4619家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有1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27起,其中一般火灾2起,较大火灾25起,无重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372公顷,受害面积312.6公顷;森林火灾发生率、过火率和受害率分别为1.69次/十万公顷、0.21‰和0.197‰。 全市安全生产总体平稳,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944起,死亡 238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3%和8.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死亡人数为0.24人,下降33.3%;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死亡人数为2.86人,下降26.7%;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29人,下降50%;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73起,造成212人死亡、819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93.6万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4.14 人,下降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