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旌阳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工作积极推进。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列入省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单位;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考核;进一步强化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建设,年内建成了2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30个规范化社村卫生服务站;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年度传染病报告率达100.00%;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20.6万城乡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2010年末辖区内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9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6个;床位398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3726张;卫生技术人员4619人。其中,执业医师1867人,执业助理医师204人,注册护士1759人。全区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卫生技术人员73人;卫生监督所2个,卫生技术人员16人;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178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21个,床位659张,卫生技术人员342人。村村设有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50人。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回落。随着以城乡居民住房修建、基础设施以及产业恢复为重点的一系列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基本完成,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明显回落。2010年区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4.30亿元,比上年减少24.22亿元,下降27.34%。其中,500万元及以上项目263个,比上年减少83个,完成投资56.33亿元,比上年下降3.32%。亿元以上项目15个,比上年增加2个。民间资本投资减少,全年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32.19亿元,比上年下降56.43%,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3.50%,下降为50.06%,比上年减少33.44个百分点。 从完成投资的构成看,城镇投资4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3%;农村非农户投资6.97亿元,比上年下降70.03%;农户建房投资6.28亿元,比上年下降73.16%。 从投资的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55亿元,比上年下降47.5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6.41亿元,比上年下降41.87%。其中,工业投资26.34亿元,比上年下降40.1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34亿元,比上年下降7.48%。 从重点工程投资看,2010年列入市政府考核的12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额17.61亿元,占年计划的83.06%。。其中,四川美丰年产300KT喷浆聚合法尿基复合肥技术改造项目、德阳东力建设钢材市场项目、德阳东佳港节能型新材料特高压电力线缆成套设备生产技术项目、瑞麟食品年产200万头生猪屠宰冷藏及深加工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旌阳区产业集聚区灾后重建项目、农村供水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和钰鑫机械100万KW汽轮机转子叶片加工设备技术改造项目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38.37%、146.00%、1522.17%、196.70%、110.02%、101.06%和103.33%;一环路西半环工程、德阳五中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旌阳区学校、医院、福利文化中心港澳援建项目、旌阳区市政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和德阳一中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分别完成年计划的91.92%、84.47%、65.21%、64.21%和60.14%。 全年施工项目298个,比上年减少18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6个,比上年减少298个。本年建成投产项目155个,项目投产率52.01%。当年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45.67亿元,比上年下降44.31%,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71.02%。竣工房屋面积123.38万平方米,竣工率54.04%。 七、人口、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根据公安年报统计,2010年全区出生人口5266人,死亡人口7452人,年末总户数261964户,总人口6623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5806人,占总人口的56.74%,比上年上升1.60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达到62.00%,比上年增加1.20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区年末在岗职工人数19381人,比上年增长1.35%;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96%;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34346元,比上年增加4022元,增长13.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72元,比上年增加1723元,增长10.5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416元,比上年增长17.97%。食品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35.07%,比上年下降3.8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达到7337元,比上年净增945元,增长14.78%。增收主要来自于务工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民务工收入增长最快,达到2762元,比上年增长17.32%;家庭经营纯收入3797元,比上年增长13.90%。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幅分别达到12.44%、22.27%和17.9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09元,比上年减少541元,下降7.36%。在生活消费中,食品消费2943元,比上年增长12.70%,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为43.22%;衣着消费611元,比上年增长17.98%;居住消费1015元,比上年下降55.79%(农房灾后重建大部分已在2009年完成)。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在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用于吃穿住方面的基本生活消费占67.10%,比上年减少6.71个百分点,而用于自身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消费比重达到了32.90%,比上年提高6.71个百分点。 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尽管股市、楼市回暖,加速了居民现金分流,但年末辖区内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仍达226.92亿元,比上年净增36.63亿元,增长19.25%。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0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132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0%。完成了3.00万农村劳动力的各类培训。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66万人,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保险9.29万人。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3.3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26.93万人,参合率96.03%,对32.00万人次参合农民实行就医补偿,补偿金额达到3441万元。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农村低保标准从每年744元增加到1200元。全年纳入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人员分别为3.64万人和1.29万人,发放保障金7038万元。年末拥有敬老院11所,“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50%。 八、资源与环境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5.65万亩,全年建设占用耕地12225亩,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755亩,净减耕地10470亩。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林区灾后植被恢复2505亩,完成造林面积11185亩,封山育林面积1.30万亩,森林管护面积12.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80%。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巡查监管力度,确保饮用水安全;采取有效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全年COD削减257吨,工业NH3-N和SO2排放量控制在69吨和1000吨以下;对4户工业企业和1户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进行限期治理,全面完成了2010年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和“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严格环境准入,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100%;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年共开展环境集中整治39次。完成了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村、9个市级生态村和1所绿色社区、1所绿色学校的创建任务,城乡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