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旌阳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决定性一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积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保持了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6%,增幅较上年回落0.7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160元,折合6215美元,比上年增加4998元,增长10.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势平稳,实现增加值2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12%;第三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7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8%,增幅较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一、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0%和28.77%,各拉动经济增长0.15个百分点和3.61个百分点。受辖区大中型企业生产、效益下滑的影响,第二产业增势继续减缓,实现增加值18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7%,增幅较上年回落1.7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03%,拉动经济增长8.8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16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47%,增幅较上年减缓1.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35%,拉动经济增长5.04个百分点。由于工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因此,从贡献率看,工业经济仍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64:64.12:27.24。 民营经济发展趋好。2010年辖区注册个体工商户22011户;私营企业7273户,比上年增长10.20%。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0%,增幅虽比上年减少0.50个百分点,但高于GDP增幅3.6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0亿元,比上年增长6.19%;第二产业增加值6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0%;第三产业增加值4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0.19%上升到42.17%,增加了1.9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11%,拉动经济增长6.5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持续攀升。全年辖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20%,涨幅比上年高2.40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上涨2.20%,涨幅比上年高1.20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5.00%,涨幅比上年高8.50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随着灾后经济的全面恢复,2010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1.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71.89%。一般预算收入6.03亿元,比上年增长46.31%。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70亿元,比上年增长47.94%,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比上年增长8.29%、66.56%和12.03%。财政支出小幅增长,达到30.72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9.97亿元,比上年下降18.50%。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地震灾后重建支出7.57亿元,比上年下降47.3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07%;教育支出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9.95%;医疗卫生支出1.38亿元,比上年增长38.24%;农林水事务支出1.17亿元,比上年增长42.11%;科学技术支出1554万元,比上年增长47.30%。 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要求,涉及灾后恢复重建的735个项目,已开工733个。其中,竣工676个,竣工率为91.97%;累计完成投资186.63亿元,占总投资的93.19%。涉及城乡住房、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及产业调整、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等方面。其中,城乡住房建设计划总投资68.41亿元,已累计完成67.86亿元,完成计划的99.20%。在城乡住房建设中,农村居民住房计划总投资34.29亿元,建成永久性住房41748户;城镇居民住房计划总投资34.1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3.60亿元,完成计划的98.48%。需重建的9608户已全部竣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12.02亿元,累计完成11.01亿元,完成计划的91.60%。需重建的57所学校除1所正在建设中外,56所已竣工并交付使用。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1.94亿元,累计完成1.33亿元,完成计划的68.56%。需重建的18所卫生机构全部开工,并有15所已竣工。建成通组水泥路530公里,渠系整治362公里,修建农村供水工程745处,解决11.0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超过震前水平。 2010年,全区经济虽然在不断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推动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在经济发展中仍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效果与发展要求仍有差距,发展质量不高;二是缺乏具有支撑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新的经济增长点少;三是是资源制约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四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业 2010年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的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规范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等措施,稳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区农村经济运行平稳。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2010年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播种面积达52.28万亩,比上年下降1.69%,所占比重为59.53%,下降了0.20个百分点。总产量24.14万吨,比上年下降1.71%;油料播种面积14.22万亩,比上年增长0.72%。总产量2.52万吨,比上年增长1.17%;蔬菜播种面积18.36万亩,比上年下降0.95%。产量36.97万吨,比上年下降0.65%;水果产量2.65万吨,比上年增长7.82%;糖料产量2171吨,比上年增长3.23%。 养殖业生产势头良好。在努力抓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项目建设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养县建设等多项措施下,规模养殖有所增加,全区养殖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生猪出栏60.26万头,比上年增长2.70%。肉类总产量7.92万吨,比上年增长5.65%。其中,猪肉产量3.81万吨,比上年增长2.97%;禽肉产量3.81万吨,比上年增长8.76%。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49.29%降为48.04%,降低1.25个百分点。禽蛋产量2.07万吨,比上年增长1.89%;牛奶产量2722吨,比上年下降0.75%;蚕茧产量168吨,比上年下降25.05%;水产品产量1.21万吨,比上年增长2.53%。养殖业产值达到22.94亿元,比上年增长4.90%。其中,畜牧业产值21.45亿元,比上年增长5.1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治理水土流失8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91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7.8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51%;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83万吨,比上年下降7.63%;农村用电4938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