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4-15 滁州市统计局

年末,全市保险公司24户,比上年增加2户。其中寿险12户,财产险12户。全年保费收入22.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7.93亿元,增长32.9%;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4.24亿元,增长15.2%。其中机动车险保费收入6.29亿元,增长35.1%;农业险保费收入1.16亿元,增长31.5%;寿险保费收入12.68亿元,增长16.2%;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0.29亿元,增长1.34倍。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4.07亿元,比上年下降19.4%。其中,农业险业务赔款支出0.67亿元,增长60.3%;机动车险业务赔款支出3.01亿元,下降23.4%;人寿险业务赔款支出0.23亿元,增长2.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14万人。民营科技企业410家,比上年末增加21家。全年专利申请数1641件,比上年增加84.4%。全年授权专利数1039件,比上年增加1.37倍。全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6项,比上年减少6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比上年增加17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32家,国家级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中心102个,比上年增加45个。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1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7%。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幼儿园314所,比上年末增加38所,入园儿童7.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2%;小学613所,比上年末减少108所,专任教师1.58万人,增加111人,在校生29.32万人,减少4.7%;普通中学校285所,专任教师1.61万人,增加259人,在校生26.83万人,减少1.4%;高等学校5所,专任教师1927人,在校学生4.83万人,比上年增长8.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55.6万册,影剧院5个,广播、电视台7个,有线电视台7个。全市广播覆盖率95.26%,电视覆盖率97.42%,有线电视入户率20.64%。广播全年播放时间3.52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1.80万小时;电视全年播放时间4.28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1.34万小时。有线电视用户28.87万户,比上年增加14.1%。滁州日报全年发行3.3万份。成功承办第三届中国农民歌会。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5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7个,疾病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603张,比上年增长1.4%,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9724张,比上年增加63张。卫生机构人员数1.41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9999人,执业医生4006人,注册护士3752人,卫生防疫人员331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334.8万人,参合率96.1%。

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7所。全年举办县以上运动会3次,百人以上群众性体育活动118次。全年获得国际级比赛金牌1枚,国家级比赛金牌4枚,省级比赛金牌76枚。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大滁城”建设初见成效,主城区功能布局定位确定,调整扩大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谋划设立了示范园区、高铁站区、科教园区、琅琊新区、市开发区、琅琊开发区,并完成了各区规划。主城区实施政府投资性项目146个,新建续建道路40条103公里。政务中心、新滁州中学等三所学校建成使用,龙蟠小区、天逸华府、发能国际城、同乐苑等小区数十幢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城南新区初见雏形;高铁站区路网、站前广场、公交枢纽开工建设;科教园区农机校、交通技校、滁州学院和滁州职业学院续建工程开工建设。老城改造密集展开。完成拆迁173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项目12个、233万平方米,明光路跨线桥建设进展顺利。琅琊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南谯新区完成投资30亿元;全椒城北新城完成规划;来安新区加速与滁城对接,滁来路完成高标准改造。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539公里。全市建成区面积170.04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0.75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60.1平方公里,增加9.8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面积35.83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8.36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21.78平方公里,增加4.63平方公里;新建、改造、扩建道路141.26公里,比上年增加21.42公里,其中市辖区57.9公里,增加16.5公里;年末道路铺装面积205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402万平方米,其中市辖区792万平方米,增加145.6万平方米;年末城市排水管总长度1548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95公里,其中市辖区589公里,增加117公里。年末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54.62万立方米,用水人口98.77万人;全年天然气及煤气供气总量1288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85万立方米,用气人口39.12万人,比上年增加11.87万人,其中市辖区用气人口26.60万人,增加7.69万人。年末,全市公交营运线路46条,比上年增加35条;实有公交车辆590辆,比上年增加284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93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3倍。年末,全市出租车2628辆,比上年增加33辆。

年末,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18300公顷。当年人工造林面积4487公顷。年末森林面积33.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40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5.33%。全市环境监测与监察支队16个。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34亿元,比上年减少11.5%。年末,污水处理厂7座,比上年末增加2座。全年化学需氧(COD)排放量3.54万吨,比上年减少3.2%;全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5万吨,比上年下降11.1%;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3.7%,比上年提高26.5个百分点。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自来水到户率上升到4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5%,年单位生产总值耗能比上年下降5.1%。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50.80万人,比上年增加0.5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61万人,农业人口351.19万人。

2010年政府投入资金23.5亿元用于解决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农民健身工程点、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农村五保供养机构、资助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免费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做复明手术、向贫困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特别救助等36项民生工程,改善了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3.62元,比上年增长13.0%;人均消费性支出11499.44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食品支出4255.59元,增长16.2%,衣着支出1269.77元,增长19.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94.95元,增长31.1%,医疗保健支出681.09元,减少8.0%,娱乐教育文化支出1431.81元,增长31.0%,居住支出1169.89元,增长26.5%。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0%。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31台,电冰箱94台,洗衣机100台,空调器99台,照相机22架,摩托车30辆,电动自行车32辆,固定电话86部,移动电话152部,家用电脑44台,家用汽车2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6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