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天台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金融、财政和保险 2010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8.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6.89亿元,增长28.4%。其中:短期贷款80.04亿元,比上年增长35.7%,中长期贷款56.45亿元,增长19.9%。个人消费贷款合计64.07亿元,比上年增长32.1%。金融机构存贷比92.4%,比上年年末增加5.5个百分点。 2010年,财政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1亿元,增长19.3%,上划中央“四税”收入6.21亿元,增长5.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契税和其他地方各税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分别达到34.5%、49.2%和33.2%。全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支出1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全年共认定国家级科技项目12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国家火炬计划4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列入省级科技项目21项,其中:厅市会商项目1项,重大专项5项,省级新产品14项;认定省级研发中心2家。全年专利申请量559件,专利授权量614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年末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9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5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小学学校数69所,小学在校生3.54万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100%。普通中学学校数29所,在校生2.99万人;初中入学率99.91%;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的比例为100%,比上学年提高0.2个百分点。职业高中学校数5所,在校生0.91万人。年末普通中小学及职业中学专任教师4682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有560家基层文化俱乐部,1800余支文化活动队伍;文化三下乡完成送电影3801场、演出364场、送图书10067册到农村。2010年,全县有17项被列入县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山福”、“打十番”等6项被列入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天台山佛道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以寒山、拾得为塑材的电视剧《和合奇缘》在台州首映,并将在全国放映。 广播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广播节目1套,全年共播出公共节目时间6022小时,制作广播节目时间1916小时;县级电视台1座,公共电视节目1套,全年共播出公共节目时间4004小时,制作电视节目时间470小时;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1575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100679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99811户。全年有24条电视新闻和16条广播新闻被中央台采用。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169个,医院、卫生院数18个,卫生技术人员2080人,其中,医生(师)998人,注册护士607人;年末实有床位1271张。农医保工作顺利开展,农村居民参加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81124人,参合率99%。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2010年我县82名运动员参加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在各项比赛中勇夺金牌21.1枚、奖牌58.75枚和总分538分,奖牌榜和总分数排名双双列全市首位,被台州市人民政府授予 “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突出贡献奖”、 “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先进集体”。以第十五个全民健身月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成功举办第三届老年运动会和迎新春庆元宵体育健身系列活动、首届机关妇女趣味运动会、首届业余羽毛球公开赛、中国象棋比赛等。承办中国围棋甲级联赛。成功创建1个省级体育强镇和75个省级小康体育村。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居住环境持续优化。以争创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着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各项工作,白鹤镇获得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石梁镇、泳溪乡创建全国优美乡镇已通过环保部审查并公示,街头镇、三合镇、洪畴镇、南屏乡、三州乡、龙溪乡等6个乡镇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并接受国家环保部现场检查,赤城街道、始丰街道被命名为第二批省级生态街道。启动了橡胶行业的整治行动,坡塘化工区生态化改造通过市局验收,“811”新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2010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6.1%,水环境出境断面达标率为91.6%,水功能区断面质量达标率88.8%,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消减11.9%,二氧化硫排放量消减20.4%。烟尘控制区120.1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1.76平方公里。 十一、行政区域、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0年年末,全县土地面积1426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7个镇、5个乡,597个村委会、12个社区居委会。年末全县总户数194708户,户籍总人口581600人,其中男性304559人,女性277041人,性别比为109.9:100。全年出生人口8992人,出生率15.55‰;死亡人口3685人,死亡率6.37‰;人口自然增长率9.18‰。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险事业积极推进。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45330人(不含私营),比上年增长9.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县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参保64925人,增长8.8%,离退休人员参保8390人,增长7.5%;参加工伤保险82162人,增长13.9%;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4070人,增长8.5%;参加医疗保险51170人,增长9.5%。 社会救济正常开展。2010年,县慈善总会实际得到各界捐款1394万元,合计救助支出939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83元,比上年增长14.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2066元,增长11.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控制在2.6倍以内。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65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农村住户人均生活支出6027元,增长32.6%。全年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0028元,比上年增长7.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8.4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4%。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国有收养性单位1个,床位60张,收养40人;乡镇及街道办寄养单位15个,床位782张,收养330人;社会办寄养单位9个,床位846张,收养551人。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2010年末,全县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770人,其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392人、6378人;全年投入保障资金873万元,增长3.3%。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