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吉首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4-12 湘西州吉首市统计局

五、贸易和物价

全年吉首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948万元,增长17.7%,其中批发业零售额21681万元,增长14.2%;零售业零售额352971万元,增长17.9%;住宿零售额4354.5万元,增长40.4%;餐饮业零售额46941万元,增长15.6%。

城市消费品市场零售额399604万元,增长18.9%;县以下农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26343万元,增长1.8%。热点消费贡献突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汽车类增长9.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3.4%,粮油食品和饮料烟酒类增长18%。

吉首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8536万美元,增长35.4%,其中出口17862万美元,增长31.1%。其中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408万美元,下降45.4%,其中市属出口2387万美元,下降45.9%。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86万美元,增长121.8%。引进内资项目38个,到位资金13.17亿元,增长37.0%。

2010年,以食品为主的价格上涨成为CPI上涨的主要拉动力。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从测算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商品来看,呈七升一降格局,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增长5.1%、4.8%、1.6%、2.3%、1.2%、3.9%和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4%。食品类在居民消费额中比重较高,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大。其中粮食上涨15.1%,蛋上涨36.2%,蔬菜上涨5.5%,糖上涨2.8%,干鲜瓜果类上涨23.3%,干豆类及豆制品上涨1.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4%。

六、旅游业

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逐年提高。全年共接待游客23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300万元,分别增长9.5%和8.6%。其中:德夯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8.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2.63万元。2010年是吉首市“旅游精品化”战略实施的开局之年。全力打造乾州古城和德夯两大精品景区,德夯景区扩容提质,突出国家标准等级旅游区(点)创建工作,实施“百千万特色民居”保护工程,培育矮寨“亚洲第一悬索桥”旅游品牌,投资9100万元修复和完善乾州古城主要景点,成效显着。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加大对吃、住、行、游、购、娱各项环节的服务配套建设,打造乾州古城锦绣乾城街,酒鬼酒系列产品、老爹猕猴桃产品、土家织绵、苗族银饰等特色旅游商品的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全市持证导游员达560人。

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全市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3家。旅行社1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旅游专业运输车队3家,旅游运输车辆120台。年经营收入过千万元的骨干旅游企业4家。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25公里,其中国道68公里,省道20公里,县道101公里,乡道236公里。全社会货物周转量74556万吨公里,货运量583万吨;旅客周转量44596万人公里,客运量1033万人。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01839万元,增长38.6%。年末本地电话用户91342户;移动电话用户297004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38489户。

八、金融与保险

金融业务运行平稳。年末,吉首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63170万元,比年初增长14.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96364万元,增长12.0%;金融系统贷款余额684646万元,增长17.0%。

保险事业发展加快。全年吉首地区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总收入35561.59万元,增长22.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758.01万元,增长16.4%;人生险保费收入33885.97万元,增长24.6%。全年赔付额5444.45万元,下降23.1%,其中财产险赔付额4178.15万元,下降30.7%;人生险赔付额1266.3万元,增长20.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吉首地区拥有学校167所,其中大学3所,中等职业学校10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83所,特殊学校1所、幼儿园51所。在校学生100510人,其中,小学生25578人,初中生13624人,高中生7544人,职业中专生15078人,大学生29685人(含研究生、成人、网络等学生),幼儿园8827人,特殊学校17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1.5%,毕业率为98.6%,初中阶段升学率为75.0%。全市共有1123人参加高考,普通高考录取新生1000人,录取率89%。本科批次共录取345人。2010年落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417.1万元,受助学生5096人;落实普通高中救助金52.1万元,受助学生636人;落实初中救助金323.59万元,受助学生8724人;落实小学生救助金183.42万元,受助学生7091人。落实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金100.2万元,受助学生284人;全年投入530多万元完成7所合格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市人民政府一号文件精神,完成中小学建设项目17个,共投入资金610万元。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全市年内实施科技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7项,州级2项,市级21项,投入科技项目经费642万元,项目实施完成率9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32亿元,利税总额7300万元。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3项。完成国家专利申请94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实用新型专利40件,外观设计24件;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1项,合同成交额335万元;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16项次,新品种22个;完成农业适用技术培训188期,技术培训21430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拥有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艺术馆1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文化站15个,各类文化经营户313户。全市计划实施的53家“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每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537册,音像制品45种130张,报刊15种,标牌1个,书架3个,阅览桌1张,报架1个。全年在州以上发表、展(演)出各类作品(节目)100余件(个)。其中主要有:美术、书法作品25件,摄影作品56余件,理论文章3件,文艺节目3个。王锡忠七幅水彩画作品《记忆湘西老街》、《晌午敞开的门》、《当代暖阳》、《秋韵》、《天井》、《当代晨曦》、《春暖苗寨》入选中国水彩名家大型画册。文化市场管理有序,全年出动检查1800多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1130家(次),查缴非法书报刊1268余册,非法音像制品1450余张,行政处罚违规经营网吧106家。

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公共广播节目1套,全年制作广播节目2308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有电视台1座,公共电视节目1套,全年制作电视节目612小时,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7.6%,无线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发射功率1千瓦。农村有线广播电视联网用户7300户,全市有线广播电视光纤网23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