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安仁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4-12 郴州市安仁县统计局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已完成县道17条206.175公里,乡道53条386.291公里;专用公路68条75.335公里;村道217条510.039公里;村道(2)1624条952.156公里,合计1970条2021.23公里,桥梁301座7574.95延米。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9964万元,增长17.5%。全社会公路客运周转量20366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41265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8.97%、23.58%。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5598.78万元,增长45%,其中邮政1110万元、电信6822万元,、移动18927万元,、联通8739.7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153.83%、27.24%、46.5%。全县固定电话用户3.19万户,下降15.6%;手机用户10.2万户,增长9.7%;互联网用户6087户,增长25.7%。

六、内外贸易、旅游和物价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484万元,增长13.2%;其中县城零售额129966.3万元,增长12.0%;农村零售额42517.7万元,增长16.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0431.3万元,增长21.57%;住宿餐饮业12052.7万元,增长17.39%。全年家电下乡累计32485件,销售金额6493万元,发放补贴资金1375万元。

市场物价较快上涨。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整体上涨3.2%,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上涨2.9%,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上涨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11.2%。

外经外贸取得新成绩。全年外贸出口50万美元,增长150%;实际利用外资886万美元,增长24.8%;实际利用内资80822万元,增长11.8%;外派劳务845人,增长104.6%。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各类游客51.4万多人次,增长42.7%;旅游综合收入26600多万元,增长4.7%。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8927万元,同比增长29.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211万元,同比增长34.0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8587万元,同比增长29.32%;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5.52%,同比提高0.39个百分点。

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9524万元,同比增长33.3%,比年初增加3236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6286万元,比年初增加17757万元,同比增长124%;中长期贷款余额73238万元,比年初增加14063万元,同比增长1.63%。

储蓄存款大幅增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1501万元,比年初增加74495万元,同比增长18.5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5972万元,同比增长22.9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6822万元,同比增长21.12%。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7511万元,同比增加970万元,增长14.8%;保险理赔支出1470万元,同比减少149万元,下降9.2%。其中财险收入2118万元;理陪支出1093万元;人寿保险收入5393万元;理陪支出377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全县科研项目中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登记1项,市级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项。开展科技下乡14次,组织科技培训52期。全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63万元,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现总产值20.2亿元,增长15.4%。

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1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完全中学2所(含社会办学1所),普高3所,初中21所(含私立学校2所),小学132所,县属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48659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5240人。共有在职教职工3784人。全县“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初中教育完成率为98%。初中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33%以内,入学率达98%;小学生入学率达100%。荣获“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

综合技术服务得到规范。全年开展食品质量监督抽查396批次,定期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540次,工业产品定期抽查合格率为85%,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2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县花鼓戏剧团全年演出228场,免费送戏下乡65场,县电影公司送电影下乡2481场,县图书錧新办图书借阅证123个。全年组织开展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6次。“安仁花鼓戏”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全县有线电视用户43728户,其中农村29878户,新增1928户。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9个,其中:医院25个,门诊部17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92.8%。年末全县卫生技术人员有1268人,执业医师443人,注册护士330人,每万人执业医生数为11.38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33.16人次/10万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着。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21个,群众性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腰鼓、秧歌、练拳舞剑、橡棋、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到处可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7.7%,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十、环境保护、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耕地保护与用地保障得到平衡。全年批准建设用地42.02公顷,建设占用耕地21.6公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34.35公顷。补充耕地143.26公顷,净增加耕地122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4123.2公顷。荣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县”称号。

水资源供应正常。全县人均水资源2700立方米。总用水量52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614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014.1毫米。已建成蓄水工程总库容19329万立方米。

环保工作力度加强。全年建设烟尘控制区1个,烟尘控制区面积6.5平方公里。全县工业企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8.76吨、248.25吨,分别比上年下降81%、66%。全县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7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6.4%。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人工造林面积2667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1.4%。

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7.2‰,死亡率7.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计划生育率为81.33%,全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368人,发放奖金26.49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27人,发放扶助金3.072万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2766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2元,增加1277元,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09元,增加258元,增长12.58%。居民储蓄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为55.45%。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3.48%,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59辆,家用电脑3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4%,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27台,电冰箱43台,空调1台,固定电话53台,移动电话119部,照像机2台,热水器5台。城镇、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分别为45平方米、4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