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巴彦淖尔市统计局 (2011年3月20日) 2010年是 “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完成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0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9.0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339.7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144.6亿元,增长10.0%。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0%,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0%,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0%。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5∶54.9∶25.6演进为19.7∶56.3∶24.0。一产比重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比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三产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全年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4万元人民币(2010年常住人口数未确定),按年平均汇率折算首次超过5000美元。 市场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了2.0%。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1.7%。分类别看,八大类消费品呈四升四降。“四升”为食品上涨8.4%、烟酒及用品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4%、居住上涨0.6%;其余四大类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从流通、生产、建设领域看,商品零售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2.7%、7.9%和5.6%。 劳动就业形势较好。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89.1万人。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8.2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3.1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员10.0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7.8万人。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4.7万人,其中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为7.2万人;机关单位从业人员为2.6万人;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为4.9万人。就业形势稳定向好。截至12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2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低于控制目标0.3个百分点。全市共完成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7.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6.5万人的107%,其中转移就业6个月以上的12.6万人。全市城镇职业技能培训9708人,培训后实现就业8950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4万人;创业培训5951人,培训后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3973人,带动就业1.3万人。在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的扶持下,全市共有3362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创业带动就业达到 7387 人。全市登记的城镇“零就业家庭”60户,有60户84人通过援助帮扶实现了就业再就业。登记的农牧区“零转移家庭”1020户 ,通过援助帮扶,本年度共有1020户1500人实现了转移就业。 地方财政总收入再创新高。随着全市经济的进一步企稳回升,地方财政总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截至12月底,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8.9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3亿元,上划中央税收收入完成24.9亿元,上划自治区税收收入完成5.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6%、17.4%和23.3%。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23.5亿元,同比增长17.2%。以民生为主的社会事业领域的支出增长呈加快势头。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农林水事务、文化体育与传媒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1.7%、22.4%、22.2%、21.7%和50.6%。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产业发展不充分,工业化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不足,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城镇建设滞后,缺乏产业支撑,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不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农牧业生产发展稳定,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119.0亿元,比上年增长6.5%。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为949.5万亩,比上年增加33.1万亩,增长3.6%。粮食播种面积为473.8万亩,比上年减少17.4万亩,下降3.6%。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96.2万亩,比上年减少49.5万亩,下降20.1%;玉米播种面积为258.5万亩,比上年增加31.1万亩,增长13.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454.5万亩,比上年增加53.1万亩,增长13.2%;耕地内牧草面积21.3万亩,比上年下降10.8%。粮经草比例由上年的53.6∶43.8∶2.6调整为今年的49.9∶47.9∶2.2。 农作物产量平稳增长。全市粮食总产量为49.6亿斤,比上年增长1.3%。其中,小麦总产量为14.3亿斤,比上年下降21.3%;玉米总产量为34.5亿斤,比上年增长14.7%。油料总产量为13.0亿斤,比上年增长12.4%,其中,花葵总产量为11.0亿斤,比上年增长24.2%;油葵总产量为1.9亿斤,比上年下降27.3%。西瓜总产量为5.4亿斤,比上年增长11.6%;番茄总产量为39.2亿斤,比上年下降15.8%。 林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完成荒山荒沙造林面积74.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24.7万亩;飞播造林8.0万亩。完成更新造林面积0.4万亩。完成成林抚育面积304.3万亩。完成幼林抚育面积69.4万亩。 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迈进。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为901.7万头(只),比上年减少13.3万头(只),下降1.5%。其中,农区牲畜头数为702.0万头(只),比上年减少12.6万头(只);牧区牲畜头数为199.7万头(只),比上年减少0.7万头(只)。牧业年度羊的存栏达到824.4万只,比上年减少10.4万只。畜群、畜种结构不断优化,良种、改良种牲畜头数达到877.6万头(只),占牲畜总头数的比重为97.3%,与上年基本持平。能繁母畜达到548.9万头(只),占牲畜总头数比重为60.9%,比上年同期提升2.4个百分点。牲畜出栏速度加快。日历年度牲畜出栏总数为876.8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3%,出栏率为122.7%,比上年增加8.2个百分点。养牛业发展稳定,年末奶牛存栏头数达到10.6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2.5%。 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为379.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8%。机耕地面积882.9万亩,增长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