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4-03 吉林市统计局

旅游业

旅游经济特色优势加速形成,全市旅游在建项目达57个,完成投资27.4亿元;北大湖、松花湖、北山、圣德泉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北山人民广场建成投付使用;松花湖风景区移民工程成效显着;旅游市场推介工作进一步加强。本地市场逐渐壮大,周边市场稳定活跃,远程市场吸引能力增强;大型节庆活动水平有效提升,节庆拉动作用增强。雾凇冰雪节、松花湖开江鱼美食节等拉动品牌效应非常突出;全市旅游业在努力克服困难、化解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10年末,共接待国内游客1756.08万人次,增长19.5%;实现旅游收入163.02亿元,增长30.9%。接待入境旅游者63594人次,增长18.33%,创汇1895.92万美元,增长31.69%。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有效保障了经济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48.7亿元,比年初增加158.1亿元。其中:本外币企事业存款余额288.1亿元,比年初增加43.4亿元;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893.1亿元,比年初增加71.1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726.6亿元,比年初增加85.2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715.4亿元,比年初增加94.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33.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64.5亿元。

保险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财、寿险公司19家,其中财产险公司9家,寿险公司10家。全年保费收入40.09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08亿元,寿险保费收入32.01亿元;财险赔款金额5.09亿元,寿险给付金额4.89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技

2010年,吉林市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组织召开了省科技厅与吉林市政府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签字仪式暨厅市工作会商第一次会议,吉林市成为吉林省科技厅开展此项工作的首个试点城市;组织与中国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联合开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吉林市科技局被评为全省科技管理系统标兵单位。全市共列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6项,争取资金支持9600万元;共有38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共授予市科技进步奖81项;专利申请量1007件,授权量701件。

2010年,吉林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很好的完成了国务院两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促进了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整体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持续的开展了对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保障了全市特种设备安全运行。首次向市政府提供了吉林市石化、汽车产业质量状况分析报告。2010年,对全市392户企业生产的448个批次产品开展了定期监督检查,合格432个批次,不合格16个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6.43%。

教育

2010年,圆满完成吉林女子学校重建一期工程、吉林市第九中学扩建工程、30所学校“操场塑胶化”改造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实施了“多媒体进班级”三期工程和国家统一考试电子监控巡查系统建设,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和校际间的教育差距。高考理科超600分率、进重点线率连续6年列全省第一,文科进重点线率连续6年列全省第一。特教高考录取人数连续11年居东三省之首。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成功承办全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现场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吉林市艺术教育工作经验在全省和全国推介。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在全省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吉林市获奖项目和数量再获全省第一。继续实施“上岗技能无偿援助计划”,免费培训下岗职工、贫困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4300多人。

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813所、幼儿教师6345名、在园儿童76016名;小学729所、小学教师22912名、小学生221112名;初中148所、初中教师11191名、初中生129099名;高中41所、高中教师7413名、高中生76238名;中等职业学校36所(含成人中专、职高、进修学校)、职校教师4654名、职校生60391名;特教学校10所、特教教师380名、特教学生1280名;驻吉高校8所、高校教师8132名、大学生118570名。

文化

全年创作和改编电视剧《野种的母亲》、吉剧《选妃记》以及歌舞晚会《松花江畔放歌行》等剧本(节目)28个,其中电视连续剧《野种的母亲》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大型剧本奖金奖(戏剧最高奖,全国仅16个)。市歌舞团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及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等国家级演出。市歌舞团、市话剧团、市戏曲团完成各类演出780场。

全年组织开展6大类96场群众性文化活动,重点举办了吉林市第十二届松花江之夏广场文化活动周、吉林市第九届朝鲜族民俗文化节、松花江文化讲坛等大型公益活动。全年建设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30个,举办松花江文化讲坛公益讲座64期、免费举办少儿阳光数字公益影院68期,完成送戏下乡100场。

2010年,全年共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1955家次,排查各类消防安全隐患3863处,对77家违规经营文化场所作出行政处罚。编制完成了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组织开展了中国文化遗产日吉林省主场城市活动、满族说部活态传承保护展演、孔子诞辰2561年家祭盛典等文化传承活动11项。

全面加强新闻出版履行政府监管和促进发展职能。2010年全市新闻出版产业产值4.2亿元。“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连续几年走在全省前列,全年共完成“农家书屋”731个建设任务,其中:国家和省投资建设710个、市财政投资建设21个。全市19家出版单位包括(《江城晚报》、《江城日报》、《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求医问药》等),公开出版发行报刊27种,总发行量130多万份。与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 “扫黄打非”专项行动11次。与舒兰市人民政府成功促成福建亿龙印刷公司落户舒兰市。

2010年,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加快发展,目前,全市有地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市)级广播电视台5座;电视转播台9座;中波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台7座。广播电台节目套数9套,全年播出时间52892小时;电视节目套数9套,全年播出时间65652.33小时。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03%和96.73%。

2010年,惠及市辖区734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部完工;主办或承办了“情满江城—吉林市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吉林市第五届松花湖文艺奖颁奖晚会”、“向大爱集结—百万市民赈灾援助广场大行动”和两场“爱满江城,重建家园—吉林市抗洪抢险赈灾晚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