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教兴市深入推进。科普宣传、科技推广、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加强,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申报国家专利15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90件。广安农业科技园区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高级科技园区。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文艺创作精品频出,其中,《曲乡娃娃》获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二等奖,《军徽你最美》获文化部群星奖,《留守姊妹花》获全国小品评比一等奖,现代川剧《杨汉秀》在全市第一届红色文化节上举行了首演和五区市县巡演。体育事业捷报频传,组队参加省“十一运会”,夺得2金1银4.5铜,实现了广安建地设市以来在省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遗产保护成效显着,深入推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市新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8处,新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全年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5个、城市社区健身路径7条、农家书屋449个。公共图书馆6个,图书总藏量为1724千册(件)。 广播电视事业稳定发展。全市共有无线广播电台6个,广播覆盖率97.7%,电视覆盖率96.2%,有线电视入户率20.3%。新增通广播电视自然村2130个。 档案管理有序。全市现有档案馆6个,市档案馆成功创建为国家二级和省一级综合档案馆。全年接收征集档案3.2万卷、4.8万件,利用档案9.2万卷次、13件次;截止2010年末,全市共开放档案728个全宗、21.6万卷、878件。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日益健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全面兑现,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全面推行,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甲”医院。全市卫生机构共3072个,其中,医院36个,卫生院17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9个,村卫生室2489个;卫生技术人员882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33人,注册护士2415人;医疗机构床位数9349张,医疗机构总诊疗946.2万人次,入院人数35.1万人;免费婚检17684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二十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整治效果较好。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成功创建2个农业生态园区和1个工业生态园区。全年对涉及建材、煤矿、造纸、畜禽养殖等行业的15家企业实施了污染源限期治理,均实现达标排放;全市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企业17家;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6.5万吨,化学需氧量减排3165吨,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任务。 环境监管扎实有效。批准98个项目环评手续,组织完成了28个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大中型建设项目环评率达100%,“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建成广安市重点污染源监控中心,实现中、省、市三级联网,联网监控企业20户,数据有效性审核达到100%;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管,为2家放射源使用单位和27家射线装置使用单位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完成823个电磁辐射设备(设施)清查工作;加强案件查处力度,全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3件。及时调处群众投诉的环境污染问题,稳妥处理信访件340件(次),处置率达100%。 环境监测进一步加强。设置广安城区大气自动监测站5个,对城市环境空气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全年广安城区空气质量监测天数365天,357天达到和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达标率97.8%,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在主要流域嘉陵江、渠江广安段设立进出境断面、控制断面共6个,其中国控水质监测断面2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4个,对两江水质开展水质月报监测。在渠江进出境断面、嘉陵江入境断面共建设有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24小时对两江水质进行预警监测监控。全年主要流域嘉陵江、渠江广安段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各区市县城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17个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在85%以上,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良好;加强城市生活污水设施监督性监测,全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100%;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安城区设置了112个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5个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11条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噪声达标率100%。 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33起、死亡87人、受伤349人、直接经济损失1300多万元。安全事故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上升58.3%和52.2%,但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3%和19.2%。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4起,死亡15人,杜绝了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3.5人,同比上升23.8%。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公安户籍人口统计显示,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66.2万人。 城镇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4754元,增加1732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工薪收入10266元,同比增长12.7%;经营净收入1799元,同比增长11.1%。人均消费性支出9585元,同比增长11.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4571元,同比增长8.4%;衣着消费支出1142元,同比增长12.8%;居住消费支出806元,同比增长11.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641元,同比增长22.9%;医疗保健消费支出633元,同比增长10.2%;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779元,同比增长14.1%;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809元,同比增长15.0%;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203元,同比增长29.5%。 农民收入增加较快。农民人均纯收入5377元,增加722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工资性收入2348元,增加356元,同比增长17.9%;家庭经营收入2652元,同比增长12.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38元,同比增长8.0%。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848元,增长5.9%;人均衣着支出148元,同比增长10.5%;人均居住支出352元,同比增长15.1%;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 164元,同比增长15.4 %;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94元,同比增长9.8%;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20元,同比增长13.8%;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服务费支出170元,同比下降0.6%;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43元,同比增长12.5%。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全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364.5万人,参合率93.8%,新农合补偿就医农民群众317.3万人次,补偿就医费用3.9亿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8.9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1.8万人,城乡低保受益群众达27.0万人,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人数达114.3万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42.5%。 社会福利事业扎实推进。全市新增公益性岗位2533个,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培训农民工7.2万人次,完成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336户,资助贫困普通中小学生26968名,资助贫困中职学生28922名,救助贫困大学新生1250名,资助在校贫困大学生2734名,新改扩建敬老院9所,救助农村精神病患者468名。销售福利彩票7650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62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