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衡阳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5-20 衡阳市衡阳县统计局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挑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促进了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达到154.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8%。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6.1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59.53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增加值49.29亿元,增长14.5%。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产业比重逐年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2.5:35.3:32.2优化为29.8:38.4:31.8,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继2009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后,2010年第三产业也首次超过第一产业。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承办的2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76.5公里,解决了农村 52235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建了3所敬老院,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达到了150元和51元,新建廉租住房500套,新增城镇就业5460人,帮助116户零就业家庭解决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医疗费补偿率分别达到了60.6%和62.1%,新建农村沼气池510口,新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个,移民避险和改善生存环境搬迁人数72人,共培训移民1210人,林权发证率达到100%,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22所,新建农家书屋142个,对21名贫困残疾儿童进行了抢救性康复治疗,新增通电话自然村6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21个,新增通宽带网的行政村有30个,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工程已安装摄像机20个,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6000户。

市场物价涨幅较大。2010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3.5%,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上涨最快,达到了106.4%,居住类价格指数为10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为106.9%。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不大,人均指标与省、市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突出;发展质量不高,发展方式较为单一,工业项目中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少,品牌效应不强;财政较为困难,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压力大;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75.87亿元,增长4.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6.06千公顷,增长3.88%,其中稻谷种植面积94.74千公顷,增长2.98%。油料45.05千公顷,增长9.34%;棉花7.21千公顷,增长0.14%。粮食总产量61.99万吨,增长2.3%,其中稻谷57.52万吨,增长1.32%;油料总产量6.89万吨,增长15.51%;棉花总产量1.08万吨,增长7.88%;水果总产量11.52万吨,增长3.8%。畜牧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出栏肉猪190.19万头,增长5.9%;出笼家禽1943万羽,增长5.0%。全年肉类总产量18.17万吨,增长5.4%;禽蛋产量3.76万吨,增长4.8%;水产品产量5.65万吨,增长5%。2010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殊荣。

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全县新增规模养殖场(小区)68家,新竣工投产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16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旺农牧、广源农牧两家养殖场被授予“全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共启动新农村建设项目135个,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新投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60个,硬化、修复渠道116千米,硬化、维修塘坝231处,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6.78亿元。

农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10年,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1.84亿元,增长24.05%。全年新增造林2.1万亩,完成油茶和楠竹低效林改造10万亩,小农水项目护砌渠道1.1万米,整修山平塘620口,新建水源工程33处,增加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3万亩,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4.89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速发展。2010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07.75亿元,增长33.1%,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5.09亿元,增长2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74亿元,增长25.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7家,比上年增加1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79.4%,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达2.1亿千瓦时,增长26.7%。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7.74亿元,增长61.7%;工业企业实缴税金1.41亿元,增长45%,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力度进一步加大。规模工业产销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99.32%,与上年基本持平。

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一区三园三基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陶瓷、铁矿采选及加工、医药、制鞋制衣、机械制造、林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西渡经开区投入3亿元完成了2.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三纵五横中心园区道路骨架已经形成,新建标准厂房19.08万平方米。园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75.66亿元,增长141%。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县具有资质以上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4家,完成产值10.99亿元,增长6.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0.38亿元,比上年增长3.5%。实现增加值4.44亿元,增长10.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7.6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5.0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7 %。其中城镇投资44.14亿元,增长51.6%;农村投资22.44亿元,增长18.8%。年内新开工项目279个,建成投产项目266个。

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全年共实施211个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衡邵高速顺利竣工通车,结束了我县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潭衡西高速基本竣工,南岳高速进入路面施工阶段。衡邵高速公路县城连接线——英秋大道完成工程量的90%,完成投资1.5亿元。省道210线改造正式启动。西渡220千伏送变电项目完成工程量的85%,县城电网改造完成60%。

城乡建设方兴未艾。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5.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16.8万。完成了聚庆路、建设南路和滨江路油化改造,育才巷、大众巷等背街小巷硬化改造。县城新增天然气管网2500米,并正式入户点火运行。县城新增绿地110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36.52%。完成了洪市、杉桥、大安3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和井头、台源2个乡镇总体规模地形图测绘。洪市、界牌、库宗等乡镇新装路灯350盏,硬化街道2000余米,库宗乡华山、梅开片和洪市镇杨泉片镇村共建经验在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