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5-20 长沙市长沙县统计局

五、贸易和经济合作

消费市场活力四射。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亿元,增长28.2%,九区县(市)排名第一,增速自去年开始连续24个月保持28%以上的增速。按行业分,批发行业4.9亿元,增长12.9%;零售行业131.2亿元,增长29.2%;住宿行业1.2亿元,增长12.1%;餐饮行业3亿元,增长20.8%。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完成零售额116.3亿元,增长32.7%;限额以下企业完成零售额24亿元,增长10%。消费结构档次不断提升,汽车和住房一直是我县消费热点。89家限额以上的汽车销售公司共销售汽车98444辆,实现销售额129.3亿元,增长49.3%;实现零售额92.2亿元,增长53.2%,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7%。

招商引资全面推进。今年以来,我县在招商方面紧紧围绕“又好又快,科学跨越”的主题,以抓好招商引资、引进重大战略投资者为重点,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措施,拓宽招商途径,提高项目质量,招商引资全面推进。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225个,实现到位内资达91.6亿元,增长22.8%;引进外资项目19个,实现到位外资29155万美元,同比增长12%。投资170亿元的恒广欢乐世界城市商业综合体全面动工,全省最大的“菜蓝子”——马王堆市场整体搬迁至黄兴镇,于12 月17日正式签约。

对外贸易成果显着。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8.5亿美元,增长38.6%,占全省的12.6%,占全市的30.4%,其中出口总额为7.6亿美元,增长32.9%;进口总额为10.9亿美元,增长42.9%。全县加工贸易进出口完成5.4亿美元,增长10%,占全省的30%,占全市的61.6%,其中出口3.8亿美元,增长29.5%;进口1.6亿美元,下降14.3%。完成境外投资项目4个,累计实现外派劳务600人。

六、交通、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县乡公路建设投资达10000万元,落实并开工实施项目6个,建设总里程为449公里(不包括省级通达计划),我县通车里程达到4229.6公里,县道硬化率为100%,乡道硬化率为85%,在册村道硬化率为44%(在册村道通总里程通过2010年的全面调查从2009年的1021公里增加到3120公里),路网密度达63公里/万人,240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等级率、村级公路硬化率及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里程三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全年客、货运量分别达到956万人次、1610.4万吨;客、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55598万人公里、81996万吨公里〔全年客(货)运量、周转量同比下降主要原因:一是数据依据长沙市的平均波动系数计算;二是交通部门在籍车辆数减少〕。

邮电通信平稳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6亿元,增长7.5 %。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8亿元,邮政业务收入0.6亿元,移动计费收入5.2亿元,联通计费收入1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58733户;其中住宅电话125122户,乡村电话用户93861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63458户,增长49.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937655户,净增118340户。

旅游产业不断升温。今年我县以产业升级为核心,以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为特色,不断创新市场宣传营销方式,全面优化旅游行业发展环境,全新打造工业旅游,全县旅游产业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317.3万人次,同比增长21%,其中农家乐接待人数143万人次,同比增长20.8%;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农家乐营业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23.5%。(2010年统计口径改变)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今年全县狠抓财税征管,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5.1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增长38.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市口径)47.3亿元,增长41.5%。近年来财政支出更加倾向民生,全年财政支出53亿元,增长40%。其中,教育支出6.8亿元,增长29.3%;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4.5亿元,增长29.4%;环境保护支出2.2亿元,增长222.4%,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效果逐步显现。

金融市场持续活跃。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增长7.8%。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366亿元,同比增长43.5%;居民储蓄159.2亿元,同比增长23.4%;各项贷款余额247.1亿元,同比增长20.2%。金融机构网点数167个,比去年增加19个;职工总人数1399人,比去年增加63人。

社会保障开创新局面。全县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累计达314814人,基金总收入79233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6452人,新增20410人,基金收入30722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603人(不含退休人员),基金收入7944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2416人,新增4380人,基金收入2321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891人(不含退休人员),基金收入10081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040人,基金收入983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9785人,新增4733人,基金收入1114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8874人,新增2699人,基金收入62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66.4万人。我县是全省首批新农保工作试点,至年底已为110043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8062万元。基金规范运作率和安全完整率均为100%。全年共计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8652户,173954人次,累计发放保障金2823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4098户次,392434人次,累计发放保障金2660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步。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安排本级科学技术经费11450万元(含经开区),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4.1%,带动规模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73000万元。全县科学技术普及支出162万元,人均达2.1元。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万人。全年共转化运用科技成果84项,成果转化率较上年提高2.7%,有2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1.9亿元,增长3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6%,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了县域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促使“产学研金”合作深入开展,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51家。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项目为总揽,通过“宣传、奖励、保护、示范”等举措实施专利战略,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的提高,2010年全县专利申请量为1241件,其中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980件、74件,分别增长61.6%、133.3%、64.4%。全县拥有“金井茶叶”等中国驰名商标10件,拥有“同心”等湖南省着名商标6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