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5-20 长沙市长沙县统计局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经济加速发展,步入新一轮周期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宏观调控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县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向进军“二十”强迈出了新步伐。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增长17.9%,自2004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17%以上的增速。增速排名九区县(市)第一,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7.6、3.4、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446.9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0.9亿元,增长11.7%。全年经济呈不规则“V”字走势。

经济结构稳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68.5:23.8调整为6.7:70.9:22.4。一、三产业分别下降1、1.4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2.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1%、82.3%、16.6%,分别拉动GDP增长0.2、14.7、3个百分点。

问题困难依然存在。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比较明显;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增长。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9亿元,增长3.3%;实现增加值42.2亿元,增长3.3%。其中,农业产值39.1亿元,增长11.5%;增加值25亿元,增长10.5%。林业产值1.4亿元,增长8.9%;增加值0.9亿元,增长8.9%。牧业产值24.9亿元,下降7.5%;增加值14.3亿元,下降7.3%。渔业产值1.5亿元,增长7.2%;增加值1亿元,增长7.2%。农林牧渔服务业1亿元,增长7.8%;增加值1亿元,增长7.8%。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0.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6.5万吨, 今年我县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9%,双季稻巩固率全省排名第一,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称号;油料面积11.1万亩,总产量1.2万吨;茶叶面积9.2万亩,总产量1.6万吨;蔬菜面积41.5万亩,总产量88.4万吨;果园面积9.6万亩,总产量7.2万吨。出笼家禽255.5万只,产值0.5亿元,分别增长7.5%和4.3%;水产品总产量1.5万吨,产值1.5亿元,分别增长8.5%和7.2%;出栏肉猪223.2万头,产值22.3亿元,分别下降9.9%和8.9%。

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农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11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8家,现有省级11家、市级36家,新增“亚林”、“广田”两个中国弛名商标,现有四个中国弛名商标。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4.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21家,联结农户6.4万户,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至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0.3万台118.7万千瓦,水稻机插、油菜机收推广取得关键性突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3.2%,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示范区内新启动及增资续建项目94个,完成投资10亿元,带动了1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近1000名科技及管理人才入驻。根据国家农业部下发文件《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0〕22号)明确,我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获批通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突破千亿。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168.8亿元,增长31.6%。实现工业增加值386.7亿元,增长22.8%,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1.4%。 12月末,全县规模企业达389家,比去年新增13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61.6亿元,增长32.6%。规模以下企业完成产值107.2亿元,增长22%。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590.6、191.4和18.5亿元,分别增长46.8%、15.9%和54.9%,三大产业共实现产值800.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产值75.4%,支柱作用进一步彰显。“一区七园”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019亿元,增长33.9%,高于全县产值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94.8%上升到96%。全县年产值过亿元企业有76家,同比增加8家,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6.5%。仅三一、中联科技、北汽福田、山河智能四家产值比上年同期净增186.7亿元,占净增的规模工业产值(268.2亿元)的69.6%。

企业效益逐步好转。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1.6亿元,增长35.7%;实现利润123.4亿元,增长63.5%;实现利税169.2亿元,增长58.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04.6,提高39.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20%,提高3.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9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3.1%,提高2.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61449元/人,提高18.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9.4%,提高1.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0.5%,提高1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26.8%,下降0.1个百分点。

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全年生产挖掘、铲土运输机械16946台,增长89.5%;混凝土机械17408台,增长69.4%;压实机械1831台,增长47.4%;纸制品96吨,增长38.1%;皮革服装377345件,增长25%;水泥5035411吨,增长6.6%。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县38家三级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29.1亿元,增长15.3%;实现增加值60.2亿元,增长11%;占全县经济总量的9.6%。其中外省产值增长加快,实现产值36.7亿元,增长25.3%;完成竣工产值94亿元,增长19.4%;实现利润总额 3.7亿元,增长15.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401.8万平方米,增长21.9%;发放工资、福利费总额分别为 18.3亿元、2.4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投资建设成绩斐然。全年全县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5亿元,增长35.1%;其中城镇投资292.7亿元,增长30.9%,农村投资23.8亿元,增长122.2%。投资结构逐步改善,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15.7亿元,增长33.1%。全县共有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55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60个,全年完成投资上亿元的有29个。黄花机场、陕汽环通、广汽长丰和菲亚特等重大项目正加紧建设、有序推进。

房地产快速发展。86个楼盘完成房地产投资88.1亿元,增长33.3%,其中,住宅和其它附属设施分别完成投资75.5亿元和7.1亿元,增长36.3%和18.3%;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3.7亿元,下降17.8%,办公楼完成投资1.8亿元。开发施工面积829.4万平方米,增长2.2%;商品房销售面积347.2万平方米,增长34.2%;商品房销售额137.2亿元,增长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