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1-05-06 常州市戚墅堰区统计局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效显着。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共7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6.92亿元,同比增长16.84%,高于全市2.34个百分点。争取上级各类科技项目扶持资金4251万元。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8家,省高新技术产品22只。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产学研合作扎实推进,达成合作协议7项。引进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5名。授权专利169件。

新一轮教育布局规划编制完成,教育现代化建设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先行小学与东方小学实现整合,戚墅堰区幼儿园迁建、刘国钧职校新校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实验中学与省常中等名校合作取得成效。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顺利实施,教师待遇大幅提高。

【医疗卫生】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完成戚墅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建设,新建、改扩建青洋花园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工建设第七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甲流感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世代服务体系、人口早教网络基本形成,免费婚检率不断提高,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7‰以内。

卫生惠民工程全面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连续三年100%,人均筹资标准在全市率先达到350元,住院补偿率达到48.39%。继续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和社区门诊“六免二减”政策,切实提高惠民水平。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城镇养老、医疗保险分别净增721人、921人,农村居民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1%,其中被征地农民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增享受廉租房政策家庭266户,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家庭929户,发放慈善救助金、失业救济金、城乡低保金、助残金等共计1200多万元,五保对象财政供养标准由4800元提高到5400元。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事业稳步推进。实施和谐安民工程,完成了河苑新村等6个老居民小区技防物防建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启用,幸福园完成改造,区社会福利中心通过省示范养老机构评估验收。潞城街道、戚墅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投入运行。戚大街社区、东方社区升星创建工作通过市级验收。

【社会治安】

社会秩序保持稳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有效化解各类群体性矛盾,连续两年达到“省信访工作‘三无’区”标准。系列平安创建、设防城区建设、依法治区活动深入开展,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不断上升。

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变动情况正常,收入水平逐年提高。2009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04万人,常住人口10.4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14人,出生率为4.05‰,自然增长率为-1.14‰。2009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92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1元,分别增长12.60%、10.00%。

建成安置房14万平方米,完成拆迁20.5万平方米。工房北区、普济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经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和养殖业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东升村创建 “五化三有”示范村通过市级验收。新建潞城花苑、青洋花园菜市场,改造提升24座公厕。丁横河等河道、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已经竣工,新增绿地面积37公顷。

【就业】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创业培训128人,城镇新增就业2645人,就业再就业培训2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15人。

【城市建设】

全区规划不断完善。戚墅堰区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新城区“三点三线”、老城区“一街三区”发展重点更加明确,实现了规划全覆盖。戚墅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际铁路车站及广场建设工程顺利实施,车站货场成功搬迁。东方西路、东方二路、丁剑路东段、东城路北段建成通车,五一路南段、兴东路等正在加紧建设,芳渚立交等3个立交地道扩建工程顺利推进。BRT二号线正式开通。圩墩公园和市民广场建成并对外开放,丁塘港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常丰河综合整治工程通过验收。

说明:1、2009年是常州市实施在地统计制度的第一年,各专业统计数据均为在地口径;

2、人口类指标为公安部门提供户籍人口类指标,常住人口由区统计局抽样调查后,经市统计局推算得出;

3、出生人口、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由计生局提供;

4、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等指标按现行价计算;

5、交通、邮电、金融、证券、保险及资源等行业未分区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