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教育:投资1.3亿元,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60%的学校教学设备达到新颁标准,所有学校旱厕完成改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撤并15所中小学,学校布局得到优化。高度关注教师身体健康,为广大教师实施免费体检。实行校长问责制和公开竞聘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上线率达到81.4%,中考升学率达到96.7%。 文化: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投入5000余万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新建105个农村数字影厅,为133支文艺团队配备了音响等演出设备。景台山无线信号转播塔投入使用。举办了奥运文化广场、桃花大舞台、大众健身舞场等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原创戏曲小品《咸淡之间》荣获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最高奖“金穗奖”。大华山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卫生:区医院病房楼动工兴建,兴谷、滨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1个社区卫生站建设顺利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院实时报销结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建立居民家庭医疗档案,丰富零差率药品种类,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体育:成功举办平谷区第四届全民运动会等系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工程村村有”目标基本实现。区、镇、村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工程覆盖城乡。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夺得市级金牌11枚。 四、城乡建设与管理 发展规划:规划瓶颈初步打破。夏各庄镇域规划和中心区控规、马坊镇中心区和工业园区控规、全区村庄体系规划获得批复。新城1至5号街区控规深化方案、7个乡镇镇域规划、15个村庄规划和泃河、洳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编制完成。平谷新城居住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制定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11项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报审待批。北部旅游带总体规划编制进展顺利。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京平高速路全线贯通,全区人民多年的夙愿终成现实,平谷区环渤海经济圈战略节点的区位优势全面凸显。南门大道、崔杏路建成通车,京平高速路马坊、夏各庄、熊南路联络线等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再生水厂、粪便消纳站、消防支队和消防中队建设工程顺利完成,兴谷和滨河集中供热站动工兴建。 全区公路总长度年末达到1519.6公里。其中:市级道路138.6公里;区级公路368.8公里;乡级公路551.9公里。全区共有公路桥梁203座、7442.7延米,隧道2处、795.4延米。 城市管理:城镇管理和服务不断加强。召开了全区第一次街道工作会议,理顺了物业调节机制,社区自我管理能力逐步提高。落实公交票价优惠政策,开通环城3路公交车,新增和调整客运线路21条,群众出行更加便捷。积极实施“清洁奥运”工程,广泛开展美化村庄、美化田园、美化城市活动,营造了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推行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促进了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严格规划管理,拆除了一批违法建设。 乡村管理: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完成改厕1.7万座,修建乡村公路91.5公里,24个整体推进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分批有序进行。加快新能源利用,安装太阳能路灯2800盏,建成一批太阳能公共浴室和生物质集中气化工程。 新民居建设:多种模式的新民居试点取得较大进展。小峪子村10栋新型田园旅游接待用房投入使用。太平庄田园式村庄基本成型。北寨、鱼子山和老泉口景观村完成建设。新民居示范工程广泛开展,建成427户分散式新民居。黑水湾民俗旅游接待区主体完工,井峪村、向阳村接待区建设稳步实施。整体改造型的将军关二期、南宅二期和旅游拉动型的罗汉石村搬迁等工程均已全面铺开,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五、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居民收入 人口计生:年内全区出生人口2946人,人口出生率为7.42‰,新出生男女比例52:48。年内全区死亡2141人,死亡率为5.4‰。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2.6万人(市统计局反馈数据),全区户籍人口39.7万人。 就业和社会保障:召开全区就业工作大会,出台《关于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扶持办法》,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1万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项保险”收缴基金4.6亿元,同比增长45.1%。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8.6万人,参保率达到83%。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参合率达到91%。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4.6万名无保障老年人领取福利养老金。 民政: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100多万元,城乡低保对象、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基本实现全区“无社会救助盲点”目标。完善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建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较好保障了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深入开展“连民心”活动,全区1872名科级以上干部帮扶困难群众款物价值近65.3万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残疾人事业、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城乡居民收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8元,同比增长11.8%;人均消费性支出12360元,同比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9790元,同比增长11.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29元,同比增长6.8%。 六、资源与环境 土地资源:全区土地面积950.13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713.84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0.2%;建设用地126.9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2.2%;未利用地109.31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1.0%。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常抓不懈。认真落实第十四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77天,占有效监测天数的75.7%。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再生水厂投入使用,水体质量大幅改善。完成28处规模猪场粪污治理工程。坚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准入条件,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成效明显。 节能减排: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关闭11家“三高”企业,3家化工企业搬迁取得实质性进展。供暖整合力度加大,拆除了一批燃煤锅炉。新增农田节水灌溉1万亩。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18.32%和20%,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1.9%和9.7%。 生态建设: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完成造林2.3万亩、小流域治理40平方公里,建设农村雨洪利用工程29处,绿化公路河道40公里。山区绿化提质工程步伐加快,新栽观赏树种34万株。花峪水库续建进展顺利。实现杨庄水库向海子水库补水1400万方。熊儿寨乡被评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玻璃台村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