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泗阳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8-29 宿迁市泗阳县统计局

五、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比“十五”末增长2.5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1%,增速在全省50个县(市)排第8位。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0.45亿元,增长15.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52亿元,增长41.7%。按城乡分,城市实现零售额26.24亿元,增长19.8%;农村实现零售额20.73亿元,增长16.5%。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8.73亿元,比上年增长61.7%;限额以下企业实现零售额1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个体实现零售额27.67亿元,比上年增长8.9%。

进出口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24亿美元,增长114.1%,是“十五”末的14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69.5%,增速在全省50个县(市)排第4位。其中:出口2.04亿美元,增长122.2%。全年利用外资实际到帐2576万美元,增长2%。

六、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与管理有序推进。全县高标准完成西康新区、运河新城以及城南生态科技新城片区概念性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滨河大道一期、运河风光带一期、淮海路西延等项目基本建成,对城区13条道路、4个公园、9个街头绿地、20个小区、16个单位庭院进行了绿化改造提升。推广了“三位一体、同勤联动”的城市管理模式,加强城市管理装备及软硬件设施建设,开展城区三轮车集中整治。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已经通过省专家组验收;省级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年末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3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8%。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市场面积达20万平方米,泗阳国际汽配城、京淮纺织服装市场投入运营;巢湖路、西安路等7条城市道路建成使用;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等配套项目顺利进展,西气东输泗阳接收工程全面完工。对紫荆花园等3个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德华逸墅等16个商住小区建成使用,20幢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加快城乡交通网络建设。新建132个公交站台,新增275辆城乡公交车;省道325、245泗阳段全面开工,宿淮铁路泗阳段、泗阳大桥、成子湖公路进展顺利,省道330泗阳段、成子河航道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四号桥及48.6公里农村公路全面建成。

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完成六塘河生态修复等十大环境保护工程,全年植树212万株,新建省级绿化示范村6个、绿化达标村13个,沼气治理工程7个、“一池三改”沼气池1280个;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技改项目8个,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4家,淘汰高能耗设备268台(套),COD减排1212吨;改造城区供水管网15.8公里、铺设污水管网20公里,28个居民小区实现雨污分流。黄河故道成功创建为省级湿地公园,中国杨树博物馆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平原林海景区被评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省旅游行业文明单位”,入选“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年内相继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最佳生态宜居县”、“中国生态建设模范县”和“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2010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2%,森林覆盖率达34.6%。

七、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入高位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64亿元,比上年增长52.9%。按征收部门分:国税部门收入3.74亿元,增长20.4%;地税部门收入8.84亿元,增长45.1%;财政部门收入13.07亿元,增长72.6%。其中税收12.51亿元,增长48.1。按产业分:二产4.87亿元,增长35.4亿元;三产税收7.77亿元,增长49.1%。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51亿元,增长46.1%,是“十五”末的7.7倍,“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50.3%,增长速度在全省50个县(市)排第4位。其中:税收收入9.66亿元,增长44.6%,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7.2%。上划中央收入3.4亿元,增长21.2%;基金收入9.73亿元,增长80.2%。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7.45亿元,增长21.9%。其中,教育支出8.23亿元,增长3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6亿元,增长52%,医疗卫生支出1.86亿元,增长29.8%。

金融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江苏银行、东吴村镇银行正式营业,农合行获准组建农商行,引建3家小额贷款公司、两家担保公司,成立16个乡镇担保协会,互助担保基金达3000万元,提供应急互助借款3亿元;发展壮大民康等6大投融资公司,实现融资18亿元。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50.08亿元,比年初增加35.56亿元,其中储蓄存款87.76亿元,比年初增加16.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0.76亿元,比年初新增28.47亿元,其中工业贷款余额20.49亿元,增加10.07亿元;农业贷款余额32.28亿元,增加7.65亿元;房地产贷款余额3.55亿元,增加0.95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3.69亿元,增加9.50亿元。成功创建全市唯一的“省金融生态示范县”。

八、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科技工作三年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科技工作的十七条意见》,设立“4500”科技专项资金;全年完成5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8个,总投入22.1亿元;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研究生工作站两个;获批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14项,通过省市级高新产品认定22个;申请专利300件,新注册商标150件,创“三名”商标9件、三级名牌26个。

文化体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县体育场、高尔夫练习场和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体育馆、游泳馆建设进展顺利,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2万;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杨树节、全国越野摩托车锦标赛、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泗阳站比赛。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被确立为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高考本科达线率连续五年全市第一;致远中学新校区、霞飞职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使用,并分别通过省四星级高中和三星级职校验收;全面完成职教资源整合,职教园区建设不断加快;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新建、加固校舍34.9万平方米;在苏北县级率先通过省教育现代化现场评估。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仁慈医院新院一期、县人民医院病房楼、综合楼和第三人民医院建成使用;县人民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城区新设17个社区医疗服务站;肠道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全县卫技人员总数2713人,增长1.6%,千人拥有卫技人员2.68人;医疗机构床位2490张,增长27.3%,千人拥有床位2.6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