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丹徒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加快调结构、加速促提升”的总体要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3.1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6亿元,增长15.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495元,折合9606美元,比上年增长17.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6:59.9:33.5调整为6.0:59.3:34.7。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5.7%。从运行质量看,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匹配性得到改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6.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生产连续六年喜获丰收。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2.74万亩,增长1.3%;亩产439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产18.75万吨,增长1.2%。秋粮种植面积25.02万亩,增长0.9%;亩产533公斤,增长0.8%;总产13.32万吨,增长1.5%。其中水稻种植19.58万亩,水稻总产11.65万吨,增长1.2%。畜牧产业适度发展。全年出栏生猪7.82万头,增长6.7%;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1.45万吨,禽蛋产量1955吨,牛奶产量4368吨,分别增长9.8%、1.7%、6.7%。水产总产1.26万吨,增长8.6%。全年生产茶叶283吨,鲜果5022吨。农业政策全面落实。全区落实国家良种补贴项目资金566.6万元。品牌建设扩大影响。全区高度重视品牌建设,“丹徒白茶”、江心“滩八样”精品蔬菜、五塘有机大米、宝堰应时鲜果等对外的影响在集聚扩张,2010年“墅山金山翠芽”获得全国“中茶杯”特等奖。生态建设进档升位。全区共完成绿化成片造林14785亩,森林覆盖率达22.1%。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08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61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22台,小型拖拉机3899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735台,联合收割机338台。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12万吨,比上年下降7.4%。农村用电量5.4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7%。 三、工业和建筑业 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的逐步好转,工业生产增势走强。全区工业完成增加值105亿元,可比增长14.0%。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02.06亿元,同比增长32.6%。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77.89亿元,增长29.3%;重工业产值424.17亿元,增长33.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产值12.68亿元,增长80.5%;集体工业产值37.47亿元,增长20.0%;股份制工业产值100.23亿元,增长28.3%;私营及其他工业产值205.59亿元,增长28.3%;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产值146.1亿元,增长41.9%。全年完成非公有制工业产值451.91亿元,增长32.8%,其中民营工业产值301.71亿元,增长32.4%。按企业类型分,17家大中型企业工业产值203.96亿元,增长16.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石墨用碳素制品14.54万吨,增长92.3%;化学纤维用浆粕9.57万吨,增长38.3%;滚动轴承20.84亿套,增长33.1%;服装890.51万件,增长29.1%;原盐40.4万吨,增长22.2%;水泥536.04万吨,增长11.6%;皮鞋362.27万双,增长8.9%。 运行质量明显好转。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9.06亿元,同比增长29.1%。实现利税总额53.2亿元,同比增长32.8%,其中利润总额33.38亿元,同比增长4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3.74,下降1.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0.31亿元,下降59.1%。两项资金占用达42.16亿元,同比增长22.8%。 建筑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9,增长1.8%。全区拥有建筑企业46家。全年建筑企业施工面积121.0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万平方米,完成建筑业产值1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1亿元,增长30.6%。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完成投资124.76亿元,增长23.4%,其中:工业性投入88.13亿元,增长16.9%;规模民营投资60.78亿元,增长34.1%;房地产开发投资14.74亿元,增长31.1%。规模投资完成情况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第一产业1.55亿元,第二产业89.03亿元,第三产业34.19亿元。 房地产业发展趋缓。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74亿元,增长31.1%。全年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173.39万平方米,增长44.8%,其中:住宅160.13万平方米,增长42.6%;商品房销售面积43.35万平方米,下降11.5%,其中:住宅面积41.13万平方米,下降14.3%。 五、国内贸易与开放型经济 消费市场持续旺销。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7亿元,增长15.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0.14亿元,增长16.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63亿元,增长3.5%。年末,全区拥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和住宿业28家,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81亿元,下降6.1%。 对外贸易逐步回暖。2010年,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4.2亿美元,增长38.6%,其中:出口总额3亿美元,增长19.5%。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全区共新批外资项目30个,合同利用外资2.88亿美元,同比增长20.0%;实际利用外资1.51亿美元,同比增长14.4%。 六、交通运输 基础设施建设再创新高。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54亿元。交通投资量再创历史新高。重点工程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圆满完成两铁配套工程;二是出色地成沪宁城际丹徒站及广场配套工程,确保了丹徒站的顺利开通;三是有序推进338省道、苏南运河升级改造丹徒段的建设;四是冷遹路工程顺利实现全线贯通。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新成效。年内顺利完成上青线、上边线、通港公路等重要县、乡道的改造。完成村道改造36公里,改造公路危桥8座。截至年底,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974.4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9.6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其中三级及三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365.217公里,形成了衔接紧密、网络完善、便捷通畅的公路网。 城乡客运市场加速发展。新城客运迅速发展。一是及时开通了大运量3号公交线,对138路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调整,加密了6路、21路公交线路的运行班次。二是围绕沪宁高铁丹徒站的开通,及时增开了公交139路、129路、132路,使通新城的公交线路一举达到7条。三是成立了丹徒出租车公司,在新城范围内投放了丹徒自己的出租车。镇荣线实施公交化改造。围绕着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投入1200万元,投放车辆30辆,将镇荣公路原有的中巴车全部更换为公交车,并采取无人售票、固定站点停靠的公交运作模式。校车接送开始运营。投资600万元,建设候车亭6座、候车牌65个以及集中停车场2个,在上党镇成功试点运营校车,保证了上党片区1600名学生的接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