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剑阁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9-24 广元市剑阁县统计局

剑阁县统计局

二○一○年二月十日

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提速加快,又好又快”发展主基调,千方百计促转型,全力以赴抓发展,着力创新发展思路,扩内需,保增长,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提速加快、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回升向好,提速加快发展。全县生产总值(GDP)实现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较上年加快8.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0.17亿元,增长31.3%;第三产业增加值15.73亿元,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GDP)7388元,增长12.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6%、48.6%和39.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6个、6.6个、5.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2.7:21.1:36.2调整变化为39.7:23.7:36.6。

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占GDP的49.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1.0%。民营经济贡献税金4620万元,占全县税收的47.5%。当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459户、95户,年末累计分别达到11223户和449户,从业人员分别达到14583人和4679人。

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全县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57万元,增长173.5%,其中:税收收入9736万元,增长208.0%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77230万元,增长2.3%。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城镇常住人口14.53万人,城市化率2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全县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不优,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低,实力弱;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农民增收渠道不多;支柱产业还未形成,人才、资金、原材料制约因素突出。

二、农业

一年来,全县农村经济工作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灾后重建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农村经济承接了上年稳定发展的态势。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69亿元,增长4.7%。

粮油稳定增长,优势特色产业较快发展。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1.67万亩,粮食总产量43.14万吨,比上年增加1.57万吨,增长3.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8.27万亩,总产量9.05万吨,比增加0.6万吨,增长7.1%。烟叶生产快速提升,种植面积6.55万亩,商品烟收购达到16.52万担,创新历史纪录;海椒订单种植发展壮大到6.69万亩;继续巩固5.5万亩的蚕桑基地建设。

畜牧业稳步发展,品改力度加大、规模养殖水平提高。深入推广“20+1”和“50+2”生猪品改模式,培育外种母猪适度规模养殖大户110余户。全县生猪外三元杂交面较上升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55%。新建畜禽养殖小区57个,发展适度规模畜禽养殖大户5520余户,其中,培育100头以上生猪大户603户,畜禽规模养殖总量达到35%以上,提高7个百分点。全年出栏生猪96.37万头、肉牛2.16万头、肉羊18.45万只、小家禽814.52万只,分别增长6.2%、5.4%、4.2%、5.5%;肉类总产量达到8.57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7.28万吨,增长3.6%。年末,生猪存栏72.24万头,增长5.1%;家禽存栏465.91万只,增长8.6%。

林业生产成效明显,自然生态进一步改善。年内新建工业原料林4.0万亩,千亩示范片5个;完成低效林改造1.1万亩、核桃基地建设0.6万亩、森林蔬菜基地建设7万亩。全年造林面积2999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3公顷,零星植树23万株,育苗面积11公顷,完成封山育林面积5033公顷。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7.27万公顷。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防护工作加强。

水产规模养殖进一步扩大。全年养殖水面2297公顷,水产品产量9000吨,增长28.6%,其中:淡水捕捞量1620吨,养殖量7380吨;实现渔业产值0.93亿元。培育鱼种950吨,鱼苗12000万尾,发展水库生态养殖面积293公顷,产量达280吨。

现代农业加速推进。以白龙、汉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木马现代烟草园区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了46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全面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建成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培育千万元以上农产品营销组织2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00万亩,3万亩国家级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万亩省级高芥酸油菜、1.8万亩海椒基地和3万亩市级蚕桑基地正在建设中。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26.16千公顷。其中:当年新增灌溉0.32千公顷,节水灌面0.60千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5平方公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1.04万千瓦,增长14.6%。机耕作业面积140万亩,机电灌溉作业面积19万亩,机械收割面积12.62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36133吨,增长5.4%,农村用电量5245万千瓦小时,增长9.8%。

三、工业和建筑业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园区工业,培育龙头企业,全县工业经济实现了“止滑提速”、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32.98亿元,增长40.3%,实现增加值7.84亿元,增长30.1%,占GDP的18.3%,提高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7%,拉动经济增长5.0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提升。2009年,新上规模企业13户,累计已达4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3.33亿元,增长42.4%,实现增加值5.96亿元,增长36.3%。增速高出全市7.7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3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57.54%,提高52.7个百分点;销售收入23.42亿元,增长48.6%;产品销售率99.1%,提高0.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417万元,增长117.8%。东山米业成功申报省级龙头企业,“碗中宝”大米和“剑门牌”香柏实木地板获省名牌。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水泥10.1万吨,增长12.2%,鲜冻猪肉6.25万吨,增长30.7%;实木地板32.39万立方米,下降63.1%,人造板11.23万立方米,增长3.3%;大米2.74万吨,增长32.9%;原煤3.1万吨,下降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