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龙马潭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年,面对发展新形势、新机遇,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全市“四个四”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强区、物流兴区、新村惠民”三大战略,着力实施“1234”工程,奋力打响“园区发展、项目建设、统筹城乡”三大攻坚战,按照“天天攻坚、跨越发展、强区升位”的要求,狠抓措施落实,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2010年全区经济运行呈高开渐低趋稳态势。全区属地GDP总量突破90亿元,达961217万元,完成市下达目标(88亿元)的109.23%,按可比价计算,比2009年增长19.6%,其中:县区属增加值增速达21.5%,比市下达目标(16.6%)高4.9个百分点,属地和区属GDP增速均保持全市第1位;属地GDP增速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分别较一季度(24.4%)、上半年(23.6%)、前三季度(20.2%)下行4.8个百分点、4.0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市的16.5%、全省的15.1%、全国的10.3%高3.1个百分点、4.5个百分点、9.3个百分点。全区经济增速和全国、全省、全市走势基本一致,表现为上年逐季小幅提升,2010年迅速回升向好、然后逐季回落、降幅有所收窄的“高开渐低趋稳”态势。 与2005年比较,按可比价计算,GDP总量增长123.3%,年均增长17.4%。 分产业看: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62736万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650435万元,增长2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8046万元,增长9.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83.1%、15.4%,分别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16.3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6:63.8:28.6调整为6.5:67.7:25.8。与2005年比较,第一产业下降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9.8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区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50亿元,达56193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9年增长22.2%,比全市的19.5%高2.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1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8.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5.4%,拉动GDP增长12.8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支撑全区经济大半壁河山。 与2005年比较,按可比价计算,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55%,年均增长20.6%,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51.9%提高到58.5%,提高了6.6个百分点。 物价持续上涨,但仍在可控范围。经济的迅速回升,推动价格呈逐月上扬趋势,但累计涨幅仍在3%的控制线以下。2010年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从1月的下降0.1%提高到12月份上涨5.3%,全年CPI累计上涨2.7%,分别比全市的2.8%、全省的3.2%、全国的3.3%低0.1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 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10年,全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4951万元,比上年增长4.3%。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121044吨,增长0.4%,总量创历史最高记录,连续四年增产;油料总产量930吨,下降1.6%,蔬菜产量78392吨,增长5.5%。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全年生猪出栏24.46万头,增长3.0%;年末生猪存栏13.84万头,下降0.7%;家禽出栏701.7万只,增长9.1%;肉类总产量29730吨,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达700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5388元)高1617元,比2009年增加890元,增长14.6%,比2005年增长77%,年均增长12.1%。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积极统筹城乡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加快,高粱、生姜、龙眼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建成金坛、官渡、敦和3个高粱生产示范园区,成功举办了龙马潭区首届红高粱节。生猪和林下土鸡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土地整理2.58万亩,机耕道、生产便道、微水池、提灌站、灌溉渠道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渠道14.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2平方公里,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面2860亩,恢复改善溉面3200亩,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0.88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1.45万千瓦,增长3.6%。新建和改建通村公路122.6公里,新增6个村通水泥路,村通水泥路率达94.7%,新建和改建民居1354户,金胡示范片和龙溪河示范片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乡风文明建设呈现新气象,农村健康文明的新风尚逐步形成。 三、工业和建筑业 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围绕“提速、上档、增效、升位”的目标,着力夯实工业发展平台,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平台建设和园区扩张建设,园区路网基本形成,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6亿元,20个新引进项目建设投产,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个,实现销售收入135.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实现工业增加值41.2亿元,增长30.0%,成为全市首个“百亿园区”,在省级园区的排位进一步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工业经济发展。2010年全区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达2039168万元,比2009年增长50.5%。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1%,占GDP比重6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4.1%,拉动GDP增长16.5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5.7、5.0、13.5、3.8个百分点,居各行业之首。 规模企业不断巩固壮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已达102户,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49户,比上年增加27户。全区完成属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突破60亿元,达63104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9年增长30%,其中:县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达511160万元,增长35.6%。三大支柱产业支撑工业较快增长。食品、化工、机械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增加值50.24亿元,增长31.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9.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9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