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恩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九、环境保护与社会安全 城市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维持在国家二级标准水平,市区全年空气指数范围在12—104之间,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99.4%。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平均值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达到良好水平。二氧化硫平均浓度0.002,二氧化氮平均浓度0.017,总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0.128;全年降雨PH均值为6.09,全年酸雨发生1次;市内主要河流——锦江河水质保持基本稳定,达到国家Ⅱ—Ⅲ类地面水标准,其中西门教师村和义兴段面达Ⅱ类,中游市区段达Ⅲ类,恩平市中心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符合国家Ⅱ类地表水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9分贝,市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噪声平均值67分贝,优于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9.72%,建城区绿化覆盖率40.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5平方米。完成编制《恩平市环境保护规划(2007—2020年)》。 社会安全问题得到社会各界重视。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305起,死亡43人,受伤399人,经济损失人民币252750元,与去年同期对比,四项指数分别上升7.8%、10.3%和7.5%。全年共发生火灾事故4宗,同比下降33.3%;死亡2人,同比上升100%;无人员受伤,经济损失28189元,同比下降46。3%。 十、科技、教育、文化、体育 2008年,我市科技研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我市科技三项费用为80万元,比去年增加了20万元。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专业镇分别新增1家和0个,总数分别发展到4家和3个。开展产学研结合项目1项。科技火炬计划项目立项1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立项3项,科技成果推广实施计划3项。全年我市共组织申报国家级项目2项,广东省级项目14项,江门市级科技计划19项。我市申报的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获得立项的共15项。获江门市科学技术奖2项;评选出恩平市科学技术奖17项。全年我市专利申请量188件(其中发明3件、实用新型54件、外观设计131件),授权量105件(其中实用新型22件、外观设计80件)。全市共有8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已初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资产总额3.5亿元,年销售额4.23亿元,利润额4157万元。2008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6.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4%。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在校学生83349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7256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2394人,小学在校学生43699人,幼儿园25所,在园儿童5600人,2008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市高考有新的突破,高考入围人数及入围率不断提高。 体育事业继续得到发展,群体活动广泛开展,体育竞技水平稳步提高。全市有22.6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总人口的44%。全年举办体育竞赛、体育活动20次,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10大项66小项,共有380多队6000多人次参加了竞赛活动。 全市文化建设有新的发展。歇马举人村有“骑在马背上的功名之乡”美誉,2008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文明村镇”殊荣。目前全市拥有镇级文化站11个,广播站10个,影剧院5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新华书店1间,农家书屋12间,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曲艺社15个,2008年文化艺术表演活动154场次,观众达61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7万多册,全年读者流通人数达2万人次。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合理控制。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500683人,城镇人口占34.85%,农村人口占65.15%,男女性别比为108.86。根据计生局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24‰,自然增长率为2.84‰,城市已逐步进入低生育水平。全市已婚育龄妇女100170人,已落实节育措施的已婚夫妇88167人,节育率为88.02%。 人民生活稳定,收入逐步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590元,增长18.21%。农民人均纯收入3841元,比上年增长7.5%。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0748人,比上年增长3.37%;参加失业保险19872人,比上年减少4.41%;工伤保险8532人,比上年增加9.4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240人,比上年增加68.67%;全市现有10824名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比去年增长6.76%;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12495万元,比上年增长32.31%,全年支出11421万元,比上年增长32.22%。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60元,农村提高到160元。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23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1739人,发放低保救济金1181万元,比上年增长45%;发放医疗救助金27.2万元;全市五保供养人员411人,全市落实供养经费98.8万元。 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1间,社会福利院收寄养人数93人,社会福利院床位94张;拥有敬老院11间,敬老院收寄养人数295人,敬老院床位368张。 注:公报数为进度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