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9-14 重庆市涪陵区统计局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54.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4%;商品房竣工面积92.1万平方米,增长36.6%;商品房销售面积107.2万平方米,增长9.6%;销售额41.52亿元,增长43.1%,其中,住宅销售额37.99亿元,增长41.0%,占商品房销售额的91.5%。

全年拆迁城区危旧房2208套,面积30.4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廉租房建设投资28246万元,建成廉租房面积20.5万平方米,4100套。

十、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

全区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10所,普通中学57所(其中高中10所,初中47所),小学109所。专任教师总数10429人,其中,高等教育学校1048人,中等职业学校965人,普通中学4252人,小学4164人。

全年高校招收学生6783人,在校学生人数20726人,当年毕业生人数5733人。全年普通高中学校、初中学校、职业中学和小学招收学生分别为9561人、13130人、7921人、9620人,在校学生人数分别达到26159人、42915人、21110人、56423人,当年毕业人数分别为6823人、15497人、5384人、12404人。

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完成率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达125.7%,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98%,高中升大学升学率达71.63%。全区报考大学人数8764人,上线人数7127人,录取人数5461人。全年人均受教育年限9.6年,比上年提高0.6年。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66%(科委数据,后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建成企业技术研发创新机构20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个、工程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7个,区级技术创新机构16个,区级事业独立科研机构2个。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0项,获得各级政府奖励的科技成果27项,累计新增产值10.76亿元,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金额13.3亿元,创高新技术企业3户,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0个、重点新产品8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70.8亿元。申请专利685件,新增授权专利259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累计5件,新增着名商标7件、累计32件。

全区拥有博物馆2个,档案馆1个,文化馆(站)27个,村文化室173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曲艺中心1个,影剧院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71.96万册,其中,电子藏书0.15万册。有线电视台1个,无线电视台1个,村村通广播、电视。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5.2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7.22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8%,有线电视入户率81.0%。

十一、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

年末有卫生机构2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8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个体诊所117个,医务室24个。卫生机构有床位4206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106张,妇幼保健院100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531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294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013人,注册护士1408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7.5人。

全区拥有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游泳池(馆)17个,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6个,篮球场621个,运动场72个,群众健身步道2条,已建成15个乡镇街道、207个村级、13个社区体育健身工程。全区有塑胶运动场18个,面积5.5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124.8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平方米。全年组织参加各类运动赛22个,获奖255枚,其中,荣获国家级冠军1个,国家级银牌2枚,国家级铜牌1枚,市级金牌84枚,市级银牌87枚,市级铜牌80枚。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社会福利事业单位50个,社会福利企业单位16个,城乡社会福利院49个,社会福利收养床位2769张,其中,社会福利院床位数710张,全年收养1806人。全年社会救济6.78万人,临时救济1235人次。城镇社区服务设施59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89个。资助12.82万城镇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医疗保险,资助7.14万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户数44.6万户,户籍人口115.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24万人,非农业人口41.42万人。男性人口59.09万人,女性人口56.57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4.5。人口出生率为14.1‰,死亡率为5.66‰,自然增长率为2.84‰【5】。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

全区城镇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11.12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0.83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3303元,比上年增加5092元,比上年增长18.0%。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17669元,增长12.4%,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6844元,增长11.5%。总收入中,人均工薪收入12494元,增长12.9%;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147元,下降28%;人均财产性收入593元,增长78.7%;人均转移性收入2288元,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857元,增长10.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3%【6】,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5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49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431元,增长18.5%;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714元,增长18.7%;人均转移性收入327元,增长27.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80元,增长22.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9.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平方米。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9年的3.25:1调整为3.04︰1。

全区参加五大保险人数92.84万人,增长1.1倍,其中,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609942人(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14737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5205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28232人,增长14.3%;参加失业保险72780人,减少7.9%;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6802人,增长23%;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50643人,增长12.2%。全年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人数67321人,比上年减少8.5%,其中,城镇居民人数28093人,减少7%,财政性资金支出6313.5万元(其中慰问金445万元);农村居民人数达39228人,减少9.5%,财政性资金支出3785.8万元(其中慰问金636万元)。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88.73万人,参保率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