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双峰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既是应对风险挑战的考验之年,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收获之年。一年来,双峰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紧紧围绕“加速科学发展、建设富厚双峰”的战略目标,以“项目建设年”和“作风建设年”为主要抓手,积极抢抓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各种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洪涝灾害带来的各种挑战,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县经济增长逆势提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效益质量明显提升,后劲活力显着增强,民计民生继续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综合 经济增长逆势提速。据初步核算,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32713万元,增长12%,增速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0302万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86966万元,增长24.7%;第三产业增加值235445万元,增长8.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553元,增长11.4%。 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3:34.5:28.2,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降两升”: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降低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9%,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体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46,比上年上涨0.46个百分点。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类商品(项目)呈“六降一升一平”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42%,衣着类价格下降0.54%,家电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1.3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88%,居住类价格下降0.9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8.6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持平。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6525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310万元,比上年增长13%。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30931万元,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4.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15716万元,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3.75%,比上年提高3.7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全年财政支出138295万元,比上年增长26.2%。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740人,动态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136户,援助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2200户。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再创全省先进,连续5年保持全省“平安县市区”称号。安全生产持续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6起,死亡人数15人。其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起,死亡人数6人;发生煤矿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人数9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0.18人,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10.6人,煤炭百万吨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3.1人。 为民办实事任务全面完成。2009年全县承担的31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任务。其中,改造县乡公路25公里,为目标任务的100%,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80.4公里,为目标任务的200.3%;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740人,为目标任务的143.5%,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100%;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2200户,为目标任务的110%;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91850人,为目标任务的104%;建设乡镇卫生院3所,为目标任务的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率达41%,为目标任务的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试点县1个,为目标任务的100%;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所,入住五保老人80人,为目标任务的100%;城镇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达131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40元;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户数2522户,为目标任务的107.3%;残疾人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培训人数230人,为目标任务的104%;商品材采伐指标入村到户率达100%;1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新建农村沼气池1047口,为目标任务的104.7%;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建设任务完成;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45564人,为目标任务的109%;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确认1488人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奖励扶助金107.136万元全部发放到位,发放到位率100%;已对144对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进行免费检测服务,出生缺陷干预到位率100%;新增通电话自然村24个,为目标任务的100%;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10个,为目标任务的100%;新增通宽带行政村39个,为目标任务的111.4%,已改造28个行政村配电网,为目标任务的100%;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2所全部完成,为目标任务的100%;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站点596个,为目标任务的100%;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已安装监控摄像机30个,为目标任务的100%;免费送戏下乡18场,为目标任务的100%;81家农家书屋全部建成,为目标任务的100%。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化水平低,发展方式粗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县乡财政依然困难;民生保障任务繁重,“三农”问题仍然存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艰巨。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9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6565万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种植业产值179094万元,增长3.1%;畜牧业产值285021万元,增长2.3%;渔业产值21606万元,增长6.6%;林业产值8880万元,增长6.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64万元,增长5.8%。粮食播种面积83.56千公顷,增长3.2%,其中稻谷面积69.2千公顷,增长2.7%。粮食总产量54.27万吨,增长0.74%,其中稻谷产量48.06万吨,下降0.04%。全年出栏肉猪175.73万头,增长2%;出栏牛0.93万头,增长9.4%;出笼家禽276.55万羽,增长9.3%。水产品产量23806吨,增长6.6%。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8773万元,财政农林水利事务支出29204万元,增长13.3%。全年农村用电量2.62亿千瓦时,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3.1万千瓦,增长19.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9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253396万元,增长2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9%。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208917万元,增长36.5%。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6家,比上年增加1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2.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不同程度增长。规模工业企业中,原煤产量290万吨,增长70.4%;石膏产量210万吨,增长6.8%;水泥产量424.8万吨,增长50.4%;人造板产量5.38万立方米,增长3.8%。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406.78%,比上年提高50.47个百分点,产销率达99.8%,实现利润总额67150万元,增长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