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津市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市建筑业单位完成增加值18395万元,增长11.7%。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4239万元,增长12.3%。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64亿元,比上年增长53.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38亿元,增长58.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26亿元,增长24.9%。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改投资11.82亿元,增长54.5%;房地产开发投资3.01亿元,增长125.7%。基本建设投资8.60亿元,增长44.6%。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9.76万平方米,增长34.2%,其中住宅25.8万平方米,增长37.7%。房屋竣工面积9.99万平方米,增长84.3%,其中住宅9.66万平方米,增长92.4%。 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全市全年完成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35926万元,增长20.8%;全社会运输单位完成货运量555万吨,增长48.4%;完成货物周转量102978万吨公里,增长86.6%。全市客运量419万人,旅客周转量12598万人公里,与上年持平。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14万元,增长3.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9532户,减少7607户;移动电话用户148998户,增加4620户;宽带网用户14440户,增加3943户。 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2010年共引进新项目42个,到位内资20.3亿元,增长11.8%;协议利用外资合同金额2095万美元,增长14.5%;完成出口创汇2104万美元,增长10.7%。 消费市场稳中见旺。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物价涨势平稳,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465万元,增长18.7%。分地域来看,城镇地域零售额231490万元,增长19.3%;乡村零售额37974万元,增长15.4%。分行业来看,批发业零售额13869万元,增长18.4%;零售业零售额221244万元,增长18.2%;住宿业零售额2867万元,增长66.5%;餐饮业零售额31486万元,增长19.2%。 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5787万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660万元,增长22.6%;财政总支出89779万元,增长24.6%,其中本级支出87142万元,同比增长29.3%;国税局和地税局完成各项税收入库25563万元,增长27.8%,其中国税收入13093万元,增长26.7%;地税收入12470万元,增长28.5%。 金融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8811万元,比年初增加14764万元,增长8.0%;各项存款余额450520万元,增加77453万元,增长20.8%;城乡储蓄存款325865万元,增加45026万元,增长16.0%;各项保费收入9160万元,增长8.7%;保险业务支出4564万元,增长55.7%。 科技、教育、文化 科技工作取得实效。全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顺利通过全省第四批知识产权试点县市验收。本级表彰的科技奖项8个,发放科技奖励资金105.6万元。全年科技三项经费投入2010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倍,企业申请专利109个,比上年增加73个,其中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13件,外观设计85件;授权专利76个,比上年增加62个。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46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50万元。全年成功申报了省科技项目10个。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力改善办学条件,投入资金1.2亿元成功建成德雅中学;投入资金361万元创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3所。全市共有中小学学校36所,其中小学19所,普通中学13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在校学生21568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9621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9192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0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2553人。各类学校教职工总人数2034人,其中小学739人,普通中学1073人,特殊教育学校53人,中等职业学校169人。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843人,其中小学710人,普通中学951人,特殊教育学校40人,中等职业学校142人。全市共有幼儿园20所,在园幼儿4273人。各类学校占地面积109.6万平方米,幼儿园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拥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演出场次45场,电影院1所,公共图书馆1家,总藏书量14.49万册,书刊文献外借3200册次。全年完成惠民送戏下乡演出33场,建成农家书屋20家,乡村放映电影1260场。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转播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3%,拥有电视台1座,电视频道3个,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5%,拥有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全年新架设主干网线路2.8千米,新发展数字电视用户2200户,发放机顶盒2400台。 卫生、体育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20家,其中医院2家,妇幼保健院1家,卫生院9所,疾病控制中心1个,农村卫生工作站1个,卫生监督所1个,血吸虫病预防站1个,精神康复医院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1个,社区服务中心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其他个体诊所65家,村卫生室129家。卫生人员158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89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789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4人,拥有床位2.88张。农村和城镇居民医疗制度改革顺利开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28581人。 体育工作开创新局面。城乡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拥有公用体育场1个,游泳池2个,各种训练房4个。群众性体育活动方兴未艾,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1.8万人,开展全民健身项目2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18个。业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取得好成绩,全年在国内各项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2枚。 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7元,比上年增长10.8%。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951元,增长17.0%,其中食品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31.2%,下降0.7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占14.4%,下降1.0个百分点;居住类消费占10.7%,上升了5.7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占8.1%,下降了1.4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消费占6.6%,下降了2.4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消费占16.8%,上升了6.6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7.6%,下降了7.5个百分点;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占4.5%,上升0.5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28元,增加754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93元,下降8.3%,其中食品支出1024元,占生活消费性支出的29.3%,下降了7.9个百分点;衣着消费支出171元,占4.9%,上升0.3个百分点;居住消费支出564元,占16.1%,下降2个百分点;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410元,占11.7%,下降0.4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支出446元,占12.7%,上升了1.8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72元,占10.6%,上升了0.2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消费支出448元,占12.8%,上升了7.1个百分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59元,占1.7%,上升了0.7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