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津市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9-09 常德市津市市统计局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年初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加速赶超”为主题,以“强投入、抓项目、夯基础、惠民生、保稳定”为主线,紧扣“工业立市”核心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市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基础不断夯实,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综合

经济总量加速增长。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37243万元,同比增长16.1%,比“十一五”平均增速加快了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9964万元,增长5.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4341万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2938万元,增长14.1%。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0.4:44.6:35.0;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9%、63%和28%。

支柱产业发展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五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9.0亿元,增长39.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9%。其中,汽配产业完成产值2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9.7%,增长30.7%;盐化产业完成产值1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2.2%,增长38.7%;食品产业完成产值1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6.7%,增长56.7%;纺织产业完成产值1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5.1%,增长46.0%;造纸产业完成产值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2%,增长19.2%。

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园区企业集中度达6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税金增长率达24.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3%,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净增亿元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7%,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增长率分别达到15.9%和33.6%。

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开发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6.4平方公里扩张到12平方公里,全年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300万元,自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4882万元,高标准建成了“四纵三横”路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区六园”格局基本形成。园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41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32.2%,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入库税金8000万元,增长28.5%。

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3499.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3%,其中工业用电量40374.2万千瓦时,增长11.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81894吨标准煤,增长3.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耗能1.53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2.1%。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SO2为35%、COD为47%。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SO2为18.74千克/万元、COD为13.06千克/万元。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新建农家书屋20家,新建农村沼气池600口,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家,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增加了978台,总功率增长2.7%。

民生改善成效显着。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各项工作,民本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年为民办实事共投入资金2.47亿元,承办省、常德和本级为民办实事指标任务31项,其中省为民办实事考核指标任务22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均已达标或超额完成任务。解决了9000人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3所,改造农村危房300户,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561人,统筹地区内政策范围内平均补偿率已达到60.1%,城镇零就业家庭已实现100%动态就业援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补偿率已达到50.3%,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家,为12名六岁以下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治疗,城镇污水处理率已达到73%,援助城乡困难对象就业293人,农村低保保障人数已达到6200人,新农合参合人数已达到128581人,参合率达到98.4%,5座小Ⅰ型以上水库消灭五类水质,压减珍珠养殖面积1021亩,改造县市城区小街小巷8条。

安全维稳取得实效。部门服务企业工作效果显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年亿元GDP事故死亡率0.14人,下降26.3%;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1.45人,下降9.4%;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2人,增长44.9%。

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2622万元,比上年增长5.2%。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87993万元,比上年增长3.5%;林业总产值4123万元,增长18.1%;牧业总产值96943万元,增长7.1%;渔业总产值17178万元,增长4.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385万元,下降5.4%。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9964万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农业增加值64117万元,增长3.0%;林业增加值3560万元,增长17.2%;牧业增加值47152万元,增长8.6%;渔业增加值11071万元,增长4.7%;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064万元,下降5.4%。

农作物播种面积70.3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47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5.84万亩。

全年完成养殖业产值11412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7%;水产品产量15250吨,增长6.5%。

年末拥有农业机械23329台套,比上年增加978台,总功率152512千瓦,比上年增长2.7%。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4.41万亩,其中:水田21.83万亩,旱地2.58万亩,常用耕地面积23.96万亩。

全年总用水量9353万立方米,增长4.8%;人均用水量36.5立方米,增长2.2%;人均拥有水资源1839立方米,增长4.4%;平均年降水量1242毫米,增长19.3%。自来水受益村35个;农村用电量1998万千瓦时,增长3.2%;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31万吨,增长1.4%。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06412万元,比上年增长4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3912万元,增长47.9%。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65946万元,比上年增长2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9011万元,增长33.2%,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322万元,下降2.2%;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16984万元,增长44.5%,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增加值1822万元,增长31.1%;其它经济类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882万元,增长107.7%。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86531万元,增长50.5%,实现利税32257万元,增长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