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英山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08 黄冈市英山县统计局

交通运输全面发展。全年完成货运量4840万吨,客运量726.8万人,货运周转量9681.1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0350.1万人公里。年末全县公路里程194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408公里。全年累计完成货币工程量2.06亿元,新建通村公路170公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大别山红色旅游路英山吴家山段已完成路面工程,完成货币工程量1500万元;46.5公里的中大线路面大中修工程已全部完成,318国道大中修工程圆满结束。全县309个行政村有304个开通客车,行政村通客车率达98%。

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0656万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56万元,同比下降2.4%;电信业务总量3000万元,同比增长4.6%;移动公司通信业务总量5400万元,同比增长8.0%;联通公司通信业务总量800万元,同比增长6.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3422户,比上年减少10712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56190户,比上年新增13512户。全县因特网用户发展到12273户,比上年新增2156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37574万元,比上年增长15.0%;在财政总收入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549万元,同比增长16.8%,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1.4%。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总额132435万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教育支出15721万元,同比增长5.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275万元,同比增长3.1%;医疗卫生支出4341万元,同比增长19.4%;农林水事务支出6405万元,同比增长19.5%。

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68772万元,比年初增加37581万元,同比增长28.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42544万元,比年初增加117777万元,同比增长27.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8034万元,占各项存款余额的69.7%,比年初增加76053万元,同比增长25.2%。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承保额达到363.85亿元,比上年增长78.6%;保费收入11328万元,比上年增长6.2%;赔付额3220万元,比上年增长43.8%。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技术取得新进步。全县全年共申报各类专利91项,科技论文301篇,获省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3项。从事科技活动人数由1723人增加到1970人,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达208人,专业技术人数达7201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达727万元。

教育事业得到新发展。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2所,职业高中4所,小学103所,各类学校总数达到129所。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3135人,其中普通中学教师1569人,职业高中269人,小学教师1275人。全县在校学生达到68288人,比上年减少851人,下降1.2%,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3783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5976人,小学在校学生3200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上年的80.1%提高到80.12%。

文化事业实现新繁荣。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2.7万册,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剧场影剧院2个。全县现有业余文艺创作组织43个,文学社团14个,业余文学创作骨干220人。首届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在红山镇乌云山茶叶公园开设分会场,英山县成功举办了“茶乡放歌”专题文艺演出节目。

广播事业取得新变化。全县共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26%,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6%。大力实施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目前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7.0%以上,有线电视通村291个,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68%。

卫生事业获得新成就。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实际拥有病床930张,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70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730人,注册护士360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达291343人,参合率99.34%。

体育事业有了新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组织了庆“三八”女子门球比赛、“怡莲阳光”杯男子篮球赛、太极拳(剑)、健身舞蹈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启动了2010年度“送文体下乡”活动,全民健身运动迈出新步伐。一年来,英山县组织参加省、市各项比赛,游泳、跳水两队共获得银牌1枚、铜牌6枚,优胜名次70个;青少年乒乓球获得银牌1枚、铜牌3枚、优胜名次5个;参加市中学生田径比赛获得金牌2枚、铜牌3枚、优胜名次21个。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全县总人口397316人,常住人口35.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712人,人口出生率9.14‰,比上年下降0.2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680人,人口死亡率4.28‰,比上年上升0.20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86‰,比上年下降0.44个千分点。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0.58%,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性为100)达到100:121。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据反馈,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22元,比上年增长13.5%;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543元,同比增长15.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比上年增长8.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00%;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3.57平方米。

扶贫开发工作效果显着。今年全县39个整村推进重点村和7个老区村总投资3650万元,完成项目210个,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16000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3348元,比去年增加218元;贫困户由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前的11312户、40157人减少到3155户、11200人。贫困发生率从37.36%下降到10.42%,下降26.9个百分点;雨露计划培训1200人,比上级下达计划任务多2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就业率100%;扶贫搬迁176户864人;解决饮水困难8500人。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807人,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126%。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15人,劳动保障部门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91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2%。全年扩面新增参保人员3807人,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9470人次,全年征收社会保险费8668.3万元,支付各项社会保险资金10076万元,支付率100%。全年组织各类培训5455人,其中:就业再就业培训512人、创业培训420人、在岗职工培训2113人,劳动保障部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410人,培养新技师115人,技能鉴定发证1914人。全年城镇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受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57起,结案55起,结案率达96.5%。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福利单位拥有床位2598张,离婚办理341对。全县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32210人,其中农村25063人,城镇7147人;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和“一类”低保对象53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