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保康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保康县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保康调查队 2011年3月21日 2010年,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其重要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大干快上,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3.02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8.33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14.19亿元,增长18.7%。人均生产总值为16421元,增长45.1%。 经济结构得到调整。2010年,全县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31:36调整为24:43:3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加快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增加14家,达到47家。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市场物价趋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3.5%。 二、农业 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22.4%。粮食播种面积30.28千公顷,比去年增加1.16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2.6万吨,增长6.1%,是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全年油料总产量1.3万吨;全年蔬菜总产量13.9万吨,同比增长24.6%。(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1) 全县主要畜禽、水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5.7亿元,同比增长45.3%,实现增加值14.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一倍。通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加强生产要素的协调保障,全县磷化工业完成产值25亿元,增长52%,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达到38%。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推进项目入园,农副产品加工业异军突起,全年完成产值8.6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磷化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强力推动下,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1.5亿元,实现增加值12.5亿元。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逐步提升。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85.7%。其中47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1.5亿元,增长102.2%,产品销售率达到96.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见表2) 建筑业增势喜人。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0.1亿元,同比增长128.2%,实现增加值3.8亿元,同比增长80.9%。全县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企业达到13家,从业人员3523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为46.7和37.2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均有大幅增长。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39.6亿元,比上年增长54.7%。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6亿元,同比增长51.9%,房地产开发投资3亿元,农村私人投资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9、8.4%。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10.7亿元,增长23.3%;集体经济投资2.7亿元,增长15.7%;个体私营经济投资4亿元,增长243.6%。按产业划分全县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3亿元、11.8亿元和1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26.8%、76%。金盘洞水库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清溪路规范改造工程、沿河景观续建工程,紫都宾馆、紫薇小区、谷山广场等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及农村路网、电网、通讯网延伸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力推动了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五、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旺盛。2010年全县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全年消费品市场实现快速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增速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5.2亿元,增长28.7%;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3亿元,增长3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16亿元,增长32.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3%,占据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受旅游和节会经济的带动,价格上涨的拉动,住宿餐饮市场生意兴隆,实现零售额2.5亿元,增长11.2%。 外贸出口首超千万,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全年全县累计实现外贸出口1522万美元,同比增长125.1%,首次突破千万美元大关;实际利用外资769万美元,同比增长49.9%;全年招商引资总额34亿元,同比增长141.1%。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等级公路通车里程3693公里。货物周转量44391万吨公里,增长22.9%;旅客周转量18345万人公里,增长23%。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232万元,增长36.8%;电信业务总量2400万元,增长3.4%。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4.4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05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05万户。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51.6万人次,增长14.4%;国内旅游收入2.83亿元,增长19.9%。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10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46862万元,同比增长32.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510万元,同比增长53.6%。其中:国税收入2391万元,同比增长19.5%,地税完成12035万元,同比增长38.8%。财政总支出完成62024万元,同比增长37.1%。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3亿元,比上年初增加7.9亿元,增长27.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1.3亿元,比上年初增加4.4亿元,增长25.6%;企业存款11.8亿元,比上年初增加3.9亿元,增长50.2%。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8亿元,比上年初增加3亿元,增长26%,其中:短期贷款9.1亿元,增长46.8%;中长期贷款5.7亿元,增长3.6%。全年货币累计回笼4.3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260万元,比上年增长18.2%,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512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全年用于科技活动费用支出480万元,从事科技发展研究人员数359人。全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项,共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项目4项,获无偿资助经费40万元,全年共申请专利80件,授权27件。科技新产品销售率达到100%。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8所,在校生2.28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3208人;普通中学18所,在校学生0.91万人;小学69所,在校生1.04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013人。全县现有专任教师171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