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宜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两翻番一冲刺”这个主旋律不动摇,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在战略性调整中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和工业的主导地位在发展中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进一步和谐稳定,“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 一、综合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11.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9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56.29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27.95亿元,增长2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33%,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6%,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5.11%,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2%,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6.5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2.9%、23.9%和15.7%。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6:33.5:30.5变化为2010年的24.3:50.6:25.1。2006年、2007、2008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称号。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4.5%。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8.8%,衣着类价格上涨3.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4.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5.9%,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3%,居住类价格上涨1.9%。 2010年,全市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886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4%。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还比较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二是内需持续均衡增长存在较大制约,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基础地位还不够稳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完善;四是民生和社会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市场物价、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尚待有效解决。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8.03亿元,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9.77万吨,比上年增加7499吨,增长1.3%。其中,小麦21.22万吨,增长5.5%;水稻31.92万吨,增长0.7%。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11.33万亩,比上年增加4.6万亩;油料播种面积37.67万亩,增加1.1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7.41万亩,增加1.22万亩。全年油料产量7.93万吨,增长5.9%;蔬菜产量26.29万吨,增长0.9%;水果产量1.93万吨,增长2.4%。 全年生猪出栏73.66万头,同比增长2.3%;牛出栏4.69万头,增长3.8%;羊出栏4.47万只,增长4.6%;家禽出笼777.02万只,增长7.5%;禽蛋产量1.89万吨,增长18.9%;水产品产量2.78万吨,增长7.1%;全年肉类总产量6.3万吨,增长2.4%。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2万千瓦,增长4.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31万吨,增长1%;有效灌溉面积31.04万公顷,增长7%;年末常用耕地面积60.37千公顷,增长5.8%。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2家,比上年增加13家。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总产值167.17亿元,比上年增长68.1%。其中,市属企业完成产值153.45亿元,增长75.3%。全市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建材、汽配五大支柱产业共完成产值139.26亿元,增长52.5%,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3.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降,全年啤酒产量130983千升,比上年下降12%、棉纱产量2.13万吨,下降5.1%、棉布产量2183万米,增长4.9%、水泥产量446.85万吨,增长504.5%、棉浆粕产量3.02万吨,下降2.5%、粘胶纤维产量2.49万吨,下降1.4%、硫酸产量50.14万吨,增长459.7%。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36亿元,比上年增长66.8%;实现利润、利税分别为6.98亿元、10.84亿元,分别增长87.6%和65.2%。亏损企业亏损额600万元,下降86.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61.8%,比上年提高57.4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个数从2005年的42家增加到2010年的180家,净增了138家;亿元企业也从5家增加到32家,增加了27家。规模企业总产值,比“十五”末增加了144.42亿元,是“十五”末的5.57倍,年平均增长44.72%;增加值增加了39.17亿元,是“十五”末的2.31倍,年平均增长41.4%。 2010年全市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6家,比上年减少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43亿元,比上年增长86.5%。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2.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9.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96亿元,比上年增长53.8%。 从所有制结构看,国有经济投资15.71亿元,比上年下降7.5%;集体经济投资4.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倍;个体私营经济投资28.80亿元,增长115.6%。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28亿元,比上年增长82.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8.82亿元,增长47.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85亿元,增长61.7%。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16亿元,比上年增长62.4%。其中,住宅投资3.01亿元,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36.9%。全年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6.2万平方米,增长175.5%,商品房销售额8.49亿元,比上年增长283.1%。 “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9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3倍;五年间年均增长52.1%,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36.3个百分点。其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5.4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9.6倍,五年间年均增长82.4%,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53.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4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74倍,五年间年均增长82.9%,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53.1个百分点。 五、内外贸易 内贸: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44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分城乡看,城市实现零售额36.6亿元,增长28.6%;农村实现零售额11.84亿元,增长28.6%。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46亿元,增长50.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0.03亿元,增长28.0%;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29亿元,增长15.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66亿元,增长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