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夏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三、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扩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民生工程以及新兴产业的投入,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其中城镇完成投资154.29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农村投资28.95亿元,增长22.0%。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11亿元,增长70.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5.96亿元,增长44.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0.25亿元,增长10.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77.1%。 全社会施工面积351.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1%;竣工面积59.5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3.0%,住宅竣工率为38.7%。全区新增固定资产112.63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225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总里程151公里。 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 全区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城乡规划,全面均衡提升城乡规划和建设水平。推进各类控制性详规、专项规划、市政交通规划、村镇规划的编制。完成江夏区总体城市设计、城市色彩、高度形态、雕塑规划、城中村和无地队改造等规划研究。城市化率达到46.4%;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2.0%。全区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6.6%。 公用事业 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努力优化公交服务,精心落实“公交优先工程”。年末营运车辆达到359辆,比上年增加6辆。城乡客运一体化加速推进,行政村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保持100%,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0%。 公用事业投入加大,服务功能有效提升。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3座,垃圾处理站3个,生活污水处理率60.0%,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100.0%。 市区人工煤气、天然气供气总量4680万立方米,家庭燃气普及率100%。全社会用电量18.7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3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3%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坚持走经济与环境和谐共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年环保投入达到1.85亿元,增长42.4%。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135天,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实施20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力度,全年二氧化硫减排量140.72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全年实现节能8.2万吨标准煤。 四、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全区以落实科技扶持政策,营造科技发展环境,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抓手,夯实创新型经济发展基础,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区财政科技经费支出超过2351万元。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企业创新力度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中新产品产值达到1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0.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 努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13所,在校学生6.43万人,毕业生2.16万人,教职工总数0.6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54万人。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普及程度98.7%,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9.0%,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现代化学校实现全覆盖。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69千册。镇(街道)以上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公益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85%以上。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广播、电视覆盖率均为100.0%。 卫生事业 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66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50人,其中医生812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全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0%。 体育事业 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迈向长效化,竞技体育取得丰硕成果。江夏健儿获市以上体育比赛取奖牌51枚,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区体育普及率达70.0%。 五、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综合调控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113.3:100。全区出生5672人,出生率为9.01‰,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60.02万人,比上年减少3.68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22.34万人,比上年减少0.73万人。 社会保障 全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33万人,增长3.9%;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1万人,增长11.7%;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22万人,增长4.6%。全区农村养老保险3.22万人。农村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率达到99%。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22.86万人,增长4.9%;其中:城镇居民17.43万人,增长20.5%。 人民生活 民生保障日益加强,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全区通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收入增长机制,增加转移性收入,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97.06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农民人均纯收入8317元,比上年增长16.7%。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24元,比上年增长13.3%。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市区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比上年有较在提高。 市场物价 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回落、国内存贷款利率下调、部分产品产能相对过剩等因素叠加影响下,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呈回升的走势。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提高3.8%。八大类消费价格“八升”,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及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4.3%、2.6%、3.8%、4.1%、2.7%、0.5%、0.2%和3.1%。 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较多等影响,2010年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矛盾也比较突出:主要是相对历史水平,一些经济指标增速处于低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企业效益恢复缓慢,实体投资相对乏力,外贸出口脱幅明显,财政增收难度加大。从深层次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科技进步水平和产业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资源环境约束仍在加剧,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考验;民生改善与和谐社会建设仍需加强;改革开放与体制创新还需向纵深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