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宜丰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05 宜春市宜丰县统计局

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61.8万人次,增长53.2%,其中入境游780人次,增长66.7%。全县旅游行业总收入2.16亿元,增长74.2%。

七、交通、邮电和通讯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2010年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30910万元,增长17.5%。

城乡建设有序进行。武吉高速建成通车,320国道一级公路改造完成,昌铜高速宜丰段开工建设。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步伐,县城至各乡镇(场)全部开通公交车。。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改建道路41.8万平方米,“三纵三横”主体框架基本形成,改造农村公路551.7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标。渡改桥任务基本完成。改造农村公路140公里,村村通达96%。至2010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202公里,其中:水泥路面672公里,沥青路面230公里,全县公路网密度77公里/万人。综合运输能力得到加强。全年完成货运量5786万吨,货运周转量343704万吨公里;客运量365万人,旅客周转量17860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783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57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026万元。邮政业务转型发展,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固话业务略有增长,移动通讯业务强势反弹,互联网用户持续增长。至2010年年底,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总数209152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42919户,联通电话用户36000户,固定电话用户和小灵通用户30233户。在固定电话用户中,住宅电话用户21002户。电话普及率达到72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1639户,增长12.8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收支平衡并有结余。2010年,全县累计完成财政收入50208万元,比上年增收13969万元,增长38.5%,其中:中央收入19715万元,比上年增收6618万元,增长50.5%;省级收入8万元,县乡两级地方收入30485万元,同比增收7936万元,增长35.2%。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3466万元,比上年净增支出15593万元,增长17.7%。

金融运行平稳。至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2278万元,比上年末净增108320万元,增长26.1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382472万元,比上年末净增61241万元,增长19.0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2965万元,比上年末增加58507万元,增长33.54%。其中,短期贷款125358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9320万元,增长18.22%;中长期贷款10760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9187万元,增长57.27%。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7640万元,增长21.11%,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5333万元,比上年增50.51%;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0209万元,比上年增长4.3%。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775万元,其中:财险赔款2965万元,人寿险赔款1810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两基”成果得到巩固,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宜丰县文教局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全县招生10993人,其中小学招生3800人,初中招生3550人,普通高中招生1436人,职业高(中)专招生585人。2010年末全县在校学生人数38622人,比上年末增加391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769人,比上年末减少219人;初中在校学生10438人,比上年末增加645人;小学在校学生21095人,比上年末增加143人;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498人,比上年末减少17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比例为100%,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52.79%。2010年全县考取大专以上学校人数1377人,其中本科生739人。2010年全县参加成人高考人数19人。聋、哑、智、残等特殊教育得到发展,2010年末共有在校学生166人。学前教育稳步推进,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格局。2010年末全县共有幼儿园57所,在园幼儿9768人,比上年末增加943人。

科技队伍继续壮大,科研事业取得新成果。年末全县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26人,其中970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2010年共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4个,申请专利13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工作成绩喜人,先后获得全国文化模范县、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等多项荣誉。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4个,16个乡镇(场)建有文化中心,各行政村均建立了文化室,城乡文化经营户129户。2010年县图书馆总藏书量8.85万册,书刊流动册数15.3万册,总流动人数12.7万人次。博物馆藏品5449件,文物保护单位43处,其中省级保护单位5处。

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全面完成。全年共开通有线电视频道32个,全县共有200多个村(场)可通过光纤网收看丰富的电视节目。电视人口覆盖率99.38%,2010年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54622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展顺利,参加人数分别达到18.81万人和4.18万人。2010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不含诊所)18个,实有床位714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14人,其中,执业医师323人,执业助理医师41人,注册护士345人。

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举办县以上综合性运动会10次,参加运动会人数256人次。在国内比赛中获金牌2枚。全县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在校学生人数为37865人。

十一、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县人口和计生服务站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全年出生人口3956人,出生率13.09‰,死亡人口1848人,死亡率6.44‰;人口自然增长率7.05‰。年末全县总人口285389人,总户数95716户,家庭户平均规模2.98人。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31104人,其中:在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1026人,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42569人,其他经济从业人员7423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5%。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150元,比上年净增1498元,增长8.03%;农民人均纯收入5902元,比上年净增665元,增长12.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年末余额13451元,净增2113元。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2010年全县共有48614名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30418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3600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累计发放社保资金1.5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