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奉新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05 宜春市奉新县统计局

由于中央采取宽松的宏观调控措施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金融部门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了信贷的增长。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5306万元,比上年增120913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6193万元,比上年增长98088万元,其中短期贷款147873万元,比上年增加43071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128万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934万元;寿险保费收入272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工作顺利通过省综合督导评估,进入全省教育工作优秀县市行列,受到了省政府通报表扬。全县有普通中学18所,其中高中1所,在校学生1.26万人,教师职工总数3318人,校舍面积达474013平方米;有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4148人,教师228人,校舍面积40100平方米;有小学92所,在校学生24014人,教师1206人,校舍面积151376平方米。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等辅助教学设施不但在中学得到普及,部分小学也都拥有。

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全面组织实施,有6个项目获得科技部立项扶持,争取到科技经费973万元。通过政策推动、经济推动、社会推动,一大批科学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0.52%,比去年提高1.64个百分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开工建设乡镇文化站10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阶段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完成167所村卫生室(所)、4所乡镇中心卫生院达标建设,县中医院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全县医疗卫生机构23个,拥有床位总数687张,卫生技术人员149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9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150元,住院补助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新农合参合人数达20.8万人,参合率达93.4%。

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夺得金牌24.5枚,位列全市第一。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17194人。其中农业人口232838人,非农业人口84356人。人口出生率为12.56‰;死亡率为5.92‰;自然增长率为6.64‰.人口与计划生育扎实开展,顺利通过全省年终目标管理考核,获得了省政府办公厅颁发的“2010年度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三等奖”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5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44元,增长18.8%。城乡居民人平储蓄存款余额达11518元,比上年增加1774元。

城镇新增就业6860人,净增3620人,1704名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全面就业率达到98.1%。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78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97.8%,直接扶持1000多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吸纳3000多人就业,位居全市第一。养老基金征缴突破亿元,达到1.1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78%,位居全市第一。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和120元,全年发放低保金2304万元,共有16736名城乡困难群众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年封顶线提高到4万元,全年发放救助资金693万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0858人次;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920元和1320元,全年发放五保供养金446万元。全力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发放生活补助453万元。大力提高医保标准和扩大覆盖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89万人次;

十一、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全年总供水量14033万吨.全年降雨量1939.6毫米。

全年用于农田灌溉水9810万吨,林牧灌溉水267万吨。

全县已发现并开发利用的非金属矿主要有钾长石、瓷土、莹石、硅石、花岗石等。矿泉水储量丰富。

全年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为23.2%,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为17.1%,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为5.35%,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为100%,监测空气质量为I级,城市集中饮用水优质水率为100%。

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设有九岭山、萝卜潭、越山、泥洋山、百丈山、陶仙岭、华林七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15.97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46.53万亩。全县新增造林合格面积3.62万亩,林木蓄积量为528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为750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62.8%。

通过不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全县安全生产总体平稳。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3起,死亡5人。全县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8%,下降3.2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