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吉安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04 吉安市吉安县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与开放型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5348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分城乡看,城镇以上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58642.9万元,增长18.45%,乡村以下完成零售额34531万元,增长21.58%。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77128.1万元,增长16.4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6045.8万元,增长10.5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数达17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474.6万元,增长37.24%。全年“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量达33886台(件),销售额达7600.9万元,已获财政补贴34720台(件),补贴金额982.7万元,四项指标均列全市第一。

开放型经济成果显着。全年成功引进各类重大项目22个,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3.8亿元,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5260万美元,增长14%,其中现汇进资2273万美元,增长9%;外贸出口1.23亿美元,增长122%,在全市率先突破1亿美元大关。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全县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7079万元,同比增长13.8%。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周转量14916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达52624万吨公里,旅客发送量339万人,货物运输量达208万吨。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013.3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213万元,减少14.1%;电信业务总量9800.36万元(含移动通信业务),比上年增长19.8%。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43175户,比上年增加1764户,增长4.26%,计算机互联网电信宽带用户12501户,增长19.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0.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1万户,增长11.6%。

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5%,旅游收入15.58亿元,增长68%;接待国外游客3422人次,增长18%,旅游外汇收入71.76万美元,增长17%。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市场健康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55亿元,比年初增加16.31亿元,增长27.0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1.72亿元,比年初增加9.39亿元;企业存款余额14.61亿元,比年初增加5.83亿元。贷款规模扩大,年末贷款金额为29.36亿元,比上年增加10.11亿元,增长52.47%。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全县主要财产保险累计保费收入2941.57万元,比上年增长15.4%,累计赔款支出1482.17万元,比上年增长9.6%。主要人寿保险保费收入9188万元,比上年增长12.6%,赔款支出2533万元,比上年增长11.2%。

八、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

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共演出179场次,文化馆(站)19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站19个,电视转播台1座,有线电视节目42套,新增有线电视用户4011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94%。全年完成送电影下乡4789场,送戏下乡165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65场,获得全省文物普查和非遗普查工作先进单位。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吉安横江葡萄节”,横江葡萄谷旅游创意被评为江西省旅游创意奖,公塘村被评为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曾山故居纳入全国红色经典景区二期名录。2010年获国家和省重点新产品、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8项。

全县学校共有181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普通初中20所,小学147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6206人,教职工1738人;小学在校学生33797人,教职工1721人。2010年高考全县二本以上上线784人,增长48.2%,创历史新高。

2010年体育工作成绩显着,荣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荣获江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获吉安市青少年举重赛金牌数、团体总分第一名,吉安市青少年跆拳道赛金牌数、团体总分第一名,吉安市青少年田径赛团体总分第二名,吉安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初中组第二名。成功邀请了六位世界冠军(其中五位是奥运冠军)开展走进庐陵系列活动,创全省之先例。

全县年末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0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2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共21个,卫生监督检验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24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47人,注册护士462人。共有床位数920张,其中医院428张,乡镇卫生院432张,妇幼保健院60张。截止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34.05万人,参合率97.9%。2010年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7所中心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配备率达到90%;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40%;完成白内障手术1830例、唇腭裂手术87例;完成5所卫生院、60所村卫生所达标建设任务。顺利通过农村药品“两网”(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检查验收。

九、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全社会从业人员2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万人。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0.1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3.9万人。城镇就业人员72796人,新增12306人,下岗失业再就业269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088人,登记失业率为2.8%。

全县单位在岗职工14772人,年平均工资为20711元,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92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02元,比上年增加431元,增长15.6%。

2010年,县财政安排民生工程配套资金3566.9万元,发放民生资金2.6亿元。提供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10人。发放城乡低保金3460.6万元,城乡医疗救助金944.5万元。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0102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9765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4562人。全面完成108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完成移民搬迁270户1105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03户,兴建廉租住房500套,改造棚户区2万平方米。非工口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安置职工1189人。

十、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4726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8235人,占总人口的20.78%。全县男性人口249057人,占总人口52.7%;女性人口为223579人,占总人口47.3%。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

2010年严格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措施,全县人口计生率为76.47%,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全县人口出生率12.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4‰,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6.39,四大指标逐步趋于正常水平。

十一、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2010年,全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89吨标准煤/万元,比上一年下降2.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174吨,削减率6%,二氧化硫排放量2991万吨,削减率45.6%,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全年城区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全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