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浦城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9-03 南平市浦城县统计局

2010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我县的一系列工作部署,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严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全力推进浦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保持了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2010年浦城县生产总值(GDP)64870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6710万元,比增2.8%;第二产业增加值227239万元,比增18.5%;第三产业增加值234758万元,比增14.4%。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比上年略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9.7:33.2:37.1调整为今年的28.8:35.0:36.2。

“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超出“十一五”计划目标2.6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期间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5.1%、18.4%和16.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5.3:28.6:36.1调整为2010年的28.8:35.0:36.2。

财政总收入32730万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7036万元,增长28.7%;财政支出87998万元,增长37.08%。

“十一五”期间,财政总收入累计达到14.27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累计达到9.82亿元,财政支出累计达到27.58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2倍、2.5倍和3.0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8.7%、23.0%和31.9%。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2941万元,增长3.1%。其中,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分别为172613万元、40902万元、45139万元和18548万元,分别增长3.2%、1.5%、5.3%和下降5.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14740万元,增长4.9%。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1260560亩,粮食播种面积668371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03283亩,烟叶种植面积4.0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18724亩,;蔬菜种植面积257731亩。粮食总产量达231756吨,其中水稻总产量194905吨,;收购烟叶8.42万担;油料产量9736吨;蔬菜产量250461吨;水果产量22208吨,增长2.86%。

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11588亩;人工更新面积40388亩。全县非公有制经济造林面积11317亩,增长27.77%。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0.1%。商品材产量184784立方米。主要林产品产量油桐籽852吨;油茶籽2875吨;板粟1403吨;竹笋干2468吨;松脂495吨。全部木材产量290051立方米。

肉蛋奶总产量24984吨,增长1.97%。肉类总产量16726吨,增长1.52%。其中,猪肉12495吨,增长1.33%;牛肉403吨,增长2.81;羊肉314吨,增长10.56%;禽肉3155吨,增长5.45%。禽蛋5880吨,增长3.94%;奶类2378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水产品产量达14913吨,增长3.5%。其中:淡水鱼类14203吨,增长2.3%;淡水甲壳类255吨,增长109.0%;淡水贝类300吨,增长10.29%;其他淡水产品155吨,增长17.4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31万千瓦时,增长17.82%;全年农村用电量9640万千瓦时;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6万亩,与上年持平。

“十一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3475万元,增长2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3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68634万元,增长27.6%。据测算,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7967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7.2%,占GDP比重为27.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1%。产品销售率为96.72%。

规模以上股份合作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分别完成总产值1109万元、111467万元、215928万元,分别增长10.86%、27.19%、28.57%。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3283万元,增长33.31%。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17231万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实现利润8686万元,同比增长24.0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7.8。

“四大产业集群”效应显着,全年完成产值406478万元,增长25.8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9.92%。

全社会用电量40236.73万千瓦时,增长20.93%,其中工业用电量26150万千瓦时,增长19.7%。

“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1%,比“十五”时期提高3.6个百分点。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7569万元,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总产值95060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24502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3209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09007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0500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0287万元,增长30.0%,其中,城镇投资435934万元,增长17.5%;农村投资93638万元,下降16.2%。高速公路投资50026万元,下降0.91%;房地产开发投资100689万元,增长149.3%。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到212.84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的4.6倍,五年间投资年均增长34.6%,比“十五”时期提高6.4个百分点。

坚持南接北连、突出北连,积极参与闽浙赣三省六县市区域协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年共引进市外资金实际到资162838万元,增长58.5%;引进山海协作项目注册资本金68830万元,增长282.5%;引进山海协作项目中工业项目注册资本金26746万元,增长165.6%。

五、内外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846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1553万元,增长16.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4293万元,增长15.0%。

“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11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的2.16倍,五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7%。

外贸方面,全县合同利用外资6970万美元,增长17.0%;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口径4615万美元,增长28.0%;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488万美元,增长39.4%;外贸出口总值10356万美元,增长53.4%。

“十一五”期间,全县出口总值年均增长22.76%,合同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9.58%,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年均增长12.9%。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5884万元,增长12.7%。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37953.7万吨公里,增长18.53%,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3015万人公里,增长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