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昌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10-24 昌吉州昌吉市统计局

进一步深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着力打造以自然生态、民族民俗、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全年接待游客127.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2亿元,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较去年分别增长9.1%和30.3%。

六、国内贸易

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

按城乡划分,城镇零售额45.5亿元,增长18.2%;乡村零售额1.4亿元,增长16.7%。按行业划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9.2亿元,增长17.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7亿元,增长20.0%。

七、对外经济与招商引资

对外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02亿美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4.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2.5%,进口1.4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9.5%。全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62个,落实到位资金44.57亿元,其中,新建项目50个,到位资金37.57亿元,续建项目12个,到位资金7亿元。新引进1亿元以上项目25个,到位资金35.61亿元。新引进5千万元以上项目26个,到位资金35.11亿元。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95亿元,增长40.2%,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96亿元,增长41.2%。其中,增值税收入1亿元,下降8.64%;营业税4.6亿元,增长57.59%;企业所得税1.4亿元,增长72.96%;个人所得税0.9亿元,增长70.12%。地方财政支出23.7亿元,增长37.4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7亿元,增长37.0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亿元,增长29.98%;教育支出3.06亿元,增长27.6%;医疗卫生支出1.17亿元,增长6.0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亿元,增长72.93%;农林水事务支出2.5亿元,增长24.45%。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7.4亿元,较年初增加163.9亿元,增长38.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2.5亿元,较年初增加82.9亿元,增长23.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4.7亿元,较年初增加94.6亿元,增长42.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6.6亿元,较年初增加56.4亿元,增长0.4%;中长期贷款余额75.3亿元,较年初增加37.2亿元,增长102.4%。

全年保费总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61.4%;人身险保费收入3.4亿元,同比下降15.8%。

九、私营个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全面发展,非公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8.9%。2010年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注册资金为213582万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金192429万元,个体户注册资金21153万元。个体、私营企业户数为14025户,其中:私营企业1801户,个体12224户。个体户、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40030人。

十、科学、教育、体育、卫生

全市共落实科技三项经费2887万元,占财政决算支出的1.5%以上,用于工业的科技经费达1561万元,占三项经费的54.1%。新增审核认定民营科技企业4家,新转化农业科技成果2项。续聘、新聘科技特派员9名,特派员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2个、畜禽优良品种4个、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12项,直接增加经济效益600万元以上。引进招商项目2家,计划总投资4.2亿元,已完成投资4639万元。

全市以“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了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快速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44所。在校学生117176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数33361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数1460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数6050人,普通中学学生数31824人,小学学生数27661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679人。教职工总数7231人,其中专任教师5568人。初中毕业升学率92.5%。

以围绕构建和谐昌吉和打造“花儿之地”为中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一是继续抓好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丰富市民生活,认真组织开展了第九次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全年开展“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207场次;二是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艺演出活动,赴三工镇、二六工镇、大西渠镇等乡镇和各街道办事处,共下乡演出25场次。

进一步加大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医院、卫生院数31家,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150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工作进一步巩固,参合率达99%。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强化了行业监管,公共卫生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得到保障。全市有卫生机构数260个,其中卫生监督机构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

十一、环境保护

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407.9公顷,城市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1.6分贝,达到国家标准。

十二、人口与社会保障

初步统计,2010年末,全市总户数130614户,总人口38.69万人(其中地方人口36.35万人,兵团人口2.34万人),其中男性19.88万人,女性18.81万人。在全部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数23.3万人,民族人口10.07万人。人口出生率9.46‰,人口死亡率5.45‰,人口自然增长率4.01‰。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5440元,较上年增长21.3%;年末在岗职工平均人数6.4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42元,增长10.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实际支出为10548元,增长5.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408元,增收1510元。

2010年,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市财政统筹用于改善民生支出达1.97亿元。养老、医疗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26.2万人,享受各类社会保险待遇1.93亿元。6459名企业退休人员享受采暖期每月120元采暖补贴。为1740户城乡低保户发放低保金1070万元,为1904名“五七工”和60岁以上低保老人发放生活补贴288万元,为8395名困难群众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260万元,520户城乡解困户在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方面享受优惠优待,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2010年,社会大局和谐稳定。“7·5”事件周年、世博会、亚运会等敏感节点期间,全市社会安定有序。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机制,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不断加强,“三防”措施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全市辖区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及人员密集场所技防安装覆盖率达100%,111名中小学、幼儿园专职保安和244名专职治安巡逻员全部上岗执勤。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宗教活动规范有序。“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严格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建立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格局,群众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安全生产形势运行平稳,应急处突能力不断强化,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80起、死亡41人、受伤220人、直接经济损失65.8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0%、10.9%、7.6%和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