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呼图壁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4)

2011-10-24 昌吉州呼图壁县统计局

就业和再就业成效显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800人,外出务工8477人,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1.96万人次。全部从业人员达6.83万人,其中女性3.1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23人和129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不含私营、个体)11308人,比年初减少260人,其中企业单位5480人,减少351人,事业单位3939人,减少31人,机关单位1750人,增加10人,民间等其他单位从业人员139人,增加112人。2010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25人、失业率为3.4%。

计划生育事业进一步加强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年全民族计划生育率达到99.85%,其中汉族99.63%,少数民族100%。全县已婚育龄妇女34367人,其中采取各种节育措施的31071人,综合节育率为90.41%,比上年下降1.73个百分点,其中汉族综合节育率92.46%、少数民族为86.2%。全年户口登记新出生1375人,出生率为9.28‰,死亡417人,死亡率为2.81‰。自然增加人口958人,自然增长率为6.47‰,比上年提高0.27个千分点,其中汉族自然增长率2.93‰,提高0.47个千分点,少数民族为13.33‰,下降0.41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显着提高居民货币收入稳步增长。八项重点民生工程全面落实。新建抗震安居住房4024户、廉租住房446套、标准化牧民定居120户,新增天然气用户900户。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6.5平方米,农村居民为28.7平方米。全县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个体)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薪收入为30631元/人,比上年增加3411元/人,增长12.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1元/人,比上年增加1158元/人,增长10.1%,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0036元/人,比上年增加1608元/人,增长19.1%。

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实施传统救济4722人次,救济款为200万元,大病医疗救助276人,救助金额达66.95万元。城乡居民享受低保5696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07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1%和68.3%。全县城镇职工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19108、12263、11440、20567、16452人,分别比上年新增565、723、1392、3977和2477人。农村居民参加养老44942人,比上年增加26433人,增长1.4倍。参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66092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3894人,分别比上年新增1918人和271人。

二、“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五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中央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7·5”事件、甲流疫情等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着成绩。

(一)县域综合实力显着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协调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31.7亿元,增加到79.98亿元,比2005年增长112.8%,年均增长16.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8.3:26.5:25.2,调整到2010年的39.9:35.3:24.8。显现出第一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快速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基本持平,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75亿元,年均增长达到31.7%。

工业生产连续五年保持23%以上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28.7%,培育形成煤电煤化工、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纺织业等五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2家,比“十五”末增加43家,占全部工业经济的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步伐加快,30万亩小麦、40万亩优质棉、8万亩番茄基地已基本形成,奶牛养殖、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位居全疆前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其中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4%。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十五”末增长114.2%,其中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技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等现代服务业比重比2005年年末提高2.3个百分点。

(二)财政实力日益雄厚金融实力逐步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十五”末增加19023万元,增长197.7%,年均增长24.4%。金融机构存款额由2005年年末的23.33亿元,增加到51.62亿元,增长121.3%,年均增长17.2%,贷款余额达到22.37亿元,比2005年年末增长44.9%,年均增长7.7%。

(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五年间建设城市道路16公里、农村公路414公里、通村油路400公里。到2010年年末行政村通油率达98%,比“十五”末提高18个百分点,全县公路里程达到1096公里,比“十五”末增加158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6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教兴县战略。教育“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完成县二中、三中、四中等一批重点校舍建设工程,实施了县五中建设。全县学校数由“十五”末的51所整合为19所,实现了“高中集中办、初中县城办、小学乡镇办”的目标,初步完成了教育布局调整;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实施完成县医院外科楼、妇幼保健院业务楼、7个乡镇卫生院、40个村级卫生室建设,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比十五”末增加90人,实际拥有床位数增加380张;邮电通讯稳步推进,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的现代化传输网络覆盖全县。邮电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1%,移动电话用户比2005年年末增加9.39万户,互联网拨号上网户增加4000户,分别增长3.1倍和1.2倍;计划生育稳步推进,人口总量适度增长。全县区域户籍人口比“十五”末增长4.41%,其中,地方户籍人口增长5.9%,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十五”末下降0.74个千分点;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五项保险人数达7.98万人,比2006年年末增加2.98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为9万人,比2005年年末增加4.91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疆率先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到2010年年末参保人达4.49万人,比2006年增加3.63万人。五年间有1.78万人次被纳入城乡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