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呼图壁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4)

2011-10-24 昌吉州呼图壁县统计局

全民健身体育氛围浓厚、参赛水平不断提高。紧紧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举办全县职工综合运动会、职工乒乓球赛、教职工排球赛、健美操比赛、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比赛、老年太极柔力球比赛、老年太极健身球比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足球赛等。组织大型全民健身活动10余场次。组队参加了自治州中小学生冰上项目运动会,分别获得个人组第二、三、四名的好成绩;组队参加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选派10名运动员代表自治州参加自治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6块金牌,其中两名运动员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县一中女篮队代表自治州参加自治区中学生篮球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工作全面展开。整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个,其中:医药卫生2个、手工技艺2个、民俗1个、饮食2个、民间文学1个,其中:申报自治区级项目1个。

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覆盖率不断提高。200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五个纳入”要求全面落实,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项目建成投用。截至年末,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8%,有线电视用户数1.6万余户,当年新增416户。“村村通”入户率达100%。广播站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全县广播系统自制节目达2372小时,电视系统自制节目1083小时。全年我县在昌吉州主要新闻媒体发稿855条,其中:昌吉日报上稿454条,头版头条14条,在昌吉电视台上稿248条,在昌吉人民广播台上稿153条,在自治区主要媒体上稿45条。

十、环境保护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大环保投资力度,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县城建设,全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000万元、城镇绿化投资1925万元,城区绿化面积达437公顷,绿化率为36.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83平方米,实现城区集中供热面积109万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量为244.55万吨,处理率达68%。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力度加强,全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937.15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75%,废气治理率达90%,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0%。完成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审批和审查,使我县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和“三同时”合格率达到了100%,小型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执行率达100%。

十一、安全生产

2008年安全生产工作,继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围绕“隐患治理年”总体部署,狠抓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企业生产安全。全年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8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754家(次),提出整改意见1817条。有1196家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自查、自改隐患3102处,整改率达到98%,整改火灾隐患86处,排查出的60处较大隐患全部整改完毕。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105起,死亡24人,受伤23人,直接经济损失11.73万元,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下降21%,死亡人数上升4%,受伤人数下降63%,直接经济损失下降15%。据初步测算,全县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37人/亿元,比上年减少0.28人/亿元;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1.66人/万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5.04人/万车,比上年减少1.76人/万车,煤矿百万吨死亡率2.46人/百万吨,比上年减少9.13人/百万吨。

十二、人口、劳动就业、计划生育、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事业

全县人口稳步增加。2008年末总户数(含兵团,下同)75038户,比年初增加1326户,户籍总人口为21.51万人,比年初增加1506人,增长0.7%,其中:汉族16.56万人,少数民族4.9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658人和848人,增长0.4%和1.74%。在总人口中县属人口为13.82万人,比年初增加1721人,增长1.26%;其中汉族8.98万人,少数民族4.8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892人和829人。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加强就业援助和就业培训力度,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全部从业人员达6.86万人,其中女性3.1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14万人和0.1万人。单位从业人员(不含私营、个体和乡镇企业)11176人,比年初减少725人,下降6.09%。其中企业单位5874人,比年初减少750人,事业单位3613人,增加2人,机关单位1689人,增加23人。全年通过各种途径使3226名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7460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年末登记失业人数427人,登记失业率为3.4%。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累计达1万人次。

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继续维持低水平发展。全年全民族计划生育率为99.87%,其中汉族99.73%,少数民族100%;已婚育龄妇女人数32221人,采取各种节育措施人数29896人;综合节育率为92.78%,比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其中汉族综合节育率为94.23%、少数民族89.41%。全县户口登记新出生1545人,出生率为10.21‰;死亡573人,死亡率为3.78‰;自然增加人口为972人,自然增长率为6.42‰,比上年下降0.05个千分点,其中汉族自然增长率3.86‰,比上年下降0.5个千分点,少数民族11.83‰,比上年提高0.84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居民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年末城区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达1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7平方米,当年新增天然气用户900户、新建沼气719座、抗震安居住房2809户、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70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3.5平方米,当年新建的住宅和公用建筑按照节能50%的要求进行施工。据统计,全县全部单位(不含私营、个体和乡镇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薪收入为25588元/人,比上年增加3288元/人,增长14.7%;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0元/人,比上年增加505元/人,增长4.9%;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7662元/人,比上年增加656元/人,增长9.4%。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实施救济1058人次,其中经常性救济295人次,临时性救济763人次。城乡居民享受低保人员368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460万元,全年城乡医疗救助人数为134人,累计救助金额24.1万元;城镇职工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17429、10327、8538、13234、12711人;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人数8759人;参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人数65759人。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参保人达1.7万余人。406户困难家庭基本实现解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