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皋兰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10-23 兰州市皋兰县统计局

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真抓实干,稳定提高农业,扩充增强工业,放手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7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4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28.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3亿元,同比增长7.8%。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来看,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99%,直接拉动经济增长0.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77.54%,直接拉动经济增长12.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16.47%,直接拉动经济增长2.67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县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2.4:47.7:29.9调整为21.2:48.8:30.0,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完成情况良好。全县完成地区性预算收入9622万元,比上年增长34.5%;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676万元,比上年下降16.4%。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加快。2005年县委、县政府继续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改善非公制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使县域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2005年,全县实现非公有制增加值4.24亿元,比去年增长15.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企业所占比重日渐扩大,能源消耗高等瓶颈制约问题较为突出;全社会科技投入低,科技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很突出;县域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欠佳,突出表现为对财政的贡献率低,财政收入总量偏小,收支不平衡矛盾突出。

二、农业

2005年,全县上下把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点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44亿元,比上年增长4.2%。粮经比例为59:41。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林业生产继续抓好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和天保封山育林工程,加强重点区域封山禁牧、公益林保护和林业管护工作,在巩固大砂沟等重点区域绿化成果的同时,启动实施林业“两大基地”建设,全面提高生态经济效益。2005年,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7000亩,荒山造林5000亩,封山育林1.55万亩;义务植树44万株。

农业投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日元贷款节水灌溉项目完成投资1905万元;完成衬砌渠道61公里;实施集雨节灌、梯田和流域治理工程,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余额为19921万元,比年初增加1246万元。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0.46万千瓦;耕作机械化程度达70.6%;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0亩;农用化肥施用量1.47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克服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电力紧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合理安排生产,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幅度较大,对推动全县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起到了支撑和促进作用。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63亿元,比去年增长36.5%;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76.4%,直接拉动经济增长12.3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6亿元,比去年增长56.2%,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70.83%,直接拉动经济增长11.48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5.87%,同比提高3.44个百分点。

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有所提高。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05亿元,同比增长73.76%;实现利润总额13171万元,同比增长4.71倍。

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依市场需求有增有减。

建筑业稳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建筑市场的繁荣。2005年,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700万元,同比增长1.9%;对GDP的贡献率为1.14%,直接拉动经济增长0.18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张,投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全县共完成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73亿元,比去年增长16.43%。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额14564万元,比上年增长84.1%;城乡集体单位完成投资额142万元,比上年下降94.35%;集体联营完成投资额200万元,比上年下降95.65%;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额11303万元,比上年增长61.47%;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额13150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倍;私营个体完成投资额1500万元,比上年下降1.38%;其他企业完成投资额250万元,比上年下降37.5%;港澳台商企业完成投资额2000万元,比上年下降75.0%;城乡私人建房完成投资额2124万元,比上年增长2.07%;农民个人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2044万元,比上年增长57.35%。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主要表现为由原来的以国有投资为主逐步向多种经济组织投资转变的新格局,民间投资额超过总投资额的一半。2005年,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港澳台商、外商投资已达2.6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55.95%。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47万元,比上年增长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