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皋兰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全县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县抓城建”三大主题,大力实施“五大主体战略”,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挑战,着力解决影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力求实效,全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经济供给总量不断增加,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消费需求稳步攀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6亿元,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08亿元,同比增长16.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6亿元,同比增长15.4%。三大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9.4:52.7:27.9调整为今年的17.6:54.5:27.9。 财政税收快速增长。2008年,多方协调,将白银供电公司皋兰分公司电力税收纳入我县,新增国税收入1000多万元。规范重点企业运输税收征管,增加地税收入1500万元。非税收入征管改革进展顺利,完成非税收入921万元,同比增长60.0%。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监管,资金运行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34.2%;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757万元,同比增长34.9%。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均保持较高增幅,同比分别增长42.6%、39.0%、76.9%和55.5%。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基础薄弱,缺乏后劲,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新农村建设任务较为繁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继续蔓延,特别是对铁合金、电石、钢材、焦炭等行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恢复,企业产品库存增大,效益下滑,对全县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较低。财政收入总量较小,收支不平衡矛盾突出。 二、农业 2008年,县乡两级进一步理清农业发展思路,按照“服务城市、提升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要求,认真贯彻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培育特色经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3.26亿元,比上年增长6.3%。粮经比例为53:47。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大力推进以什川到西岔为主线,水阜川、黑石川为两翼的百里万亩绿色农业长廊建设,以西电示范园区为主体、辐射阳洼川的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进展良好,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000亩,累计达1.85万亩。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原夏菜达9万亩、皋兰西甜瓜4.8万亩、红砂洋芋4.3万亩、玉米制种1万亩、皋兰金枣5.7万亩。建成规模养殖小区5个。无公害产地面积达到21万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分别达到46个和22户。重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引进温室葡萄、一边倒桃树等新品种27个,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20万亩。全县农业逐步由种粮向种菜、一茬向多茬、露地向设施、分散向集中、放养向舍饲和养殖小区转变,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争取落实财政补贴资金,西电水管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投资500万元的西电部分工程改造已竣工。什川自流灌溉工程完工,控制面积8300亩。推进调蓄设施建设,筹措资金440万元,在涝池、中窑、西岔等村建成10座塘坝。投资653万元的07年度扶贫项目全面完成。投资647万元的08年度整村推进扶贫项目顺利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沼气池1550座。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取得新成效。按照“五新一好”的要求和“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典型示范、梯次推进”的原则,巩固扩大阳洼窑、砂岗、上车、豆家庄等7个试点示范村建设成果,硬化村道2.6公里,整治街巷6条2.8公里,安装路灯38盏。魏家庄、西岔、涝池、兰沟4个新列试点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208万元。推进新住宅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道4公里,建成新住宅128户、村民服务中心4个、文化活动广场4个,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省列试点县和试点村顺利通过验收,我县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第一名。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8年,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前三季度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保持较高增速,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从十月份以后,因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国内经济一系列内生因素的变化,使我县电石、铁合金、钢材等产品的市场需求明显下降,价格大幅下跌,出现企业成本与价格严重倒挂、库存增大、效益下滑的恶性局面,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增幅回落。2008年全部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3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65亿元,同比增长19.8%,比九月份下降1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1.34%,同比下降1.63个百分点。 企业产成品库存增大,企业效益明显下滑。2008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达1.54亿元,同比增长23.3%,增幅高于九月份个21.0百分点;累计实现利税总额2.48亿元,同比增长1.8%,增幅低于九月份9.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为5637万元,同比增长2.1倍,增幅高于九月份160.6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建筑市场的繁荣。2008年,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7亿元,同比增长1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张,到位资金情况较好,投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2008年,全县共完成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15亿元,比去年增长22.00%。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额17513万元,比上年增长14.58%;城乡集体单位完成投资额7199万元,比上年增长17.55%;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额20859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倍;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额9400万元,比上年下降53.11%;私营个体完成投资额12164万元,比上年增长73.52%;其他企业完成投资额6394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倍;港澳台商完成投资额1556万元;城乡私人建房完成投资额3941万元,比上年增长56.45%;农民个人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2442万元,比上年下降14.32%。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已经形成多种经济组织共同投资的新格局,民间投资额超过总投资额的一半。2008年,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个体投资已达4.2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52.1%。资金到位情况良好,自筹资金比重上升。2008年项目建设资金到位8.32亿元,同比增长25.12%;其中自筹资金6.19亿元,同比增长32.07%,占全部到位资金的74.45%,比重比去年提高3.92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