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天祝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是我县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自治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两大战略”、“五大产业”的决策部署,积极抢抓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自治县喜迎六十华诞“三大机遇”,认真落实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发展“两大任务”,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攻坚克难,积极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维护藏区社会政治稳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经过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增速位列各县区第一。 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增幅比上年提高4.09个百分点,比全市同期增幅高0.9个百分点。分别比凉州区的13.4高1个百分点;比民勤的13高1.4个百分点;比古浪的12.5高1.9个百分点,增幅在全市各县区中位列第一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10.76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7.26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7.03:49.54:33.43,与上年的17.08:45.49:37.43的产业构成相比,一产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4.0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4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支出趋于合理。全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51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速比全市28.4%高35.6个百分点。全县一般预算收入为1.03亿元,增长64%,增速比全市的28.23%高35.77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加大民生支出力度,2010年财政支出完成125818万元,增长36.88,其中住房保障支出3642万元,同比增长120.5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878万元,同比增长212.3%;农林水事务支出1.54亿元,同比增长74.29;环境保护支出2855万元,增长67.32;医疗卫生支出6670万元,同比增长70.96%。 二、农业 2010年,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始终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增加农业投入力度,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幅位列全市首位。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1.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8.6万亩、经济作物3.32万亩、其他作物9.1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42723.4吨,较上年增长31.13%。油籽总产量3267吨,下降5.85%。同时,畜牧业综合效益得到较大提升。大小畜存栏75.21万(头)只,增长7.15%;大小畜出栏31.72万(头)只,增长11.3%。生猪存栏4.68万头,增长4.23%;生猪出栏7.35万头,增长1.94%;肉类总产量达13459.34吨,增长4.14吨。 全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规模稳步扩大,建成特色农业生产基地29.5万亩,较上年增加4.8万亩,其中高原绿色蔬菜8万亩,马铃薯种植7.5万亩(种薯及专用薯生产2万亩),优质油菜6万亩,优质牧草8万亩。实现产值4.92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68%。特别是高原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由去年的72020亩增加到80262亩,增加8242亩,增幅11.4%,生产各类鲜菜1.52亿公斤,实现产值2.65亿元,并在华藏寺、打柴沟、石门、松山、抓喜秀龙五乡镇建成21个千亩以上的绿色蔬菜生产示范村,示范面积62227亩,其中5000亩以上绿色蔬菜生产示范村2个,3000亩以上绿色蔬菜生产示范村4个,2000亩以上绿色蔬菜生产示范村12个,1000亩以上绿色蔬菜生产示范村3个。在全县17个乡镇实施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5.7万亩,建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12个。取得了显着的节水增收效果和经济效益,该项目已通过省级核查验收,位居全省第二。以高原设施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取得历史性突破。特色种植面积达到29.5万亩,建成果蔬菌日光温室1.28万亩,特色种植业产值达4.92亿元。建设饲草料生产基地25.38万亩,年内新建养殖暖棚1870座(2497.43亩),其中:牛棚482座、羊棚1236座、猪棚132座、其它棚20座,进畜牛0.54万头、羊10.96万只、猪0.25万头、其他1.1万头(匹、只)。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15个。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共88个,共发展会员478人,带动非成员农户数3510户,培训成员和农民3100人(次),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我县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专业合作示范社。2010年全县共落实支农惠农补贴2267.18万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143万元,良种补贴165万元,农机具补贴380万元;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842.1万元,补助公用经费1965万元,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1197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55450人,医疗救助资金27.05万元,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得到缓解。 2010年,完成人工造林10270亩,通道绿化43公里,封山育林2万亩,义务植树75万株,苗木培育1000亩,对历年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保存率和成活率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地块进行了全面的补植补造,补栽苗木266万株。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15.7万亩,防治率达到92%;全县应施调查监测面积466万亩,调查监测代表面积460万亩,监测覆盖率98.7%;完成苗木产地检疫1010亩,3220万株,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全县未发生森林火灾,取得了建国以来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林木偷砍盗伐株数严格控制在了千亩5株之内。 三、工业 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7.01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工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55.9,同比提高0.77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5%,高于上年5.7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9.4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也大幅提升了第二产业比重。其中工业比重为3.4%,比上年的25.14上升了8.26个百分点。表明依靠二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基本形成,“工业强县”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