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皋兰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10-23 兰州市皋兰县统计局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真抓实干,稳定提高农业,着力提高工业对全县经济的支撑和拉动力度,放手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2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5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84亿元,同比增长16.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83亿元,同比增长11.5%。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来看,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7.86%,直接拉动经济增长0.9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4.42%,直接拉动经济增长8.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7.72%,直接拉动经济增长3.47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县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1.2:48.8:30.0调整为19.3:51.8:28.9,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完成情况良好。全县完成地区性预算收入12584万元,比上年增长30.8%;完成一般预算收入3759万元,比上年增长40.5%。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加快。2006年县委、县政府继续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改善非公制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使县域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2006年,全县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13亿元,比去年增长20.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8%,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依然较小,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农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化程度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工业经济效益不理想,缺乏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较低,而且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水平低,财政收入总量较小,收支不平衡矛盾突出。

二、农业

2006年,县乡政府和各涉农部门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农村和农业产业政策,借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契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对农业的服务力度和保障作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55亿元,比上年增长4.6%。粮经比例为56:44。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林业生产在抓好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实施退耕还林,重点发展枣树基地和金银花基地,全面提高生态经济效益。2006年,全县共完成退耕地还林造林13000亩;“三北”四期防护林、封山育林造林3000亩;义务植树44万株。

农业投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实施集雨节灌、梯田和流域治理工程,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余额为23159万元,比年初增加3238万元。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耕作机械化程度达70.6%;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00亩;农用化肥施用量1.37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县工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克服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电力紧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合理安排生产,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幅度较大,对推动全县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起到了支撑和促进作用。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67亿元,比去年增长15.7%;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0.82%,直接拉动经济增长6.3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27亿元,比去年增长21.7%,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9.6%,直接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4.15%。

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有所提高。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02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现利润总额1.49亿元,同比增长35.4%。

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依市场需求有增有减。

建筑业稳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建筑市场的繁荣。2006年,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7亿元,同比增长20.0%;对GDP的贡献率为13.6%,直接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张,投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2006年,全县共完成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2亿元,比去年增长21.01%。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额15259万元,比上年增长4.77%;城乡集体单位完成投资额2969万元,比上年增长20倍;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额5569万元,比上年下降50.73%;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额22666万元,比上年增长72.36%;私营个体完成投资额4131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倍;其他企业完成投资额3087万元,比上年增长11.35倍;城乡私人建房完成投资额2167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农民个人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1362万元,比上年下降33.37%。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主要表现为由原来的以国有投资为主逐步向多种经济组织投资转变的新格局,民间投资额超过总投资额的一半。2006年,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个体投资已达3.2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56.57%。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42亿元,比上年增长7.0%。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整体运营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底,全县货运总量达387万吨,比上年增长9.14%;客运总量达335万人,比上年增长6.28%。

综合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底,全县拥有固定电话机0.95万部;固定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5.49部。通讯网络规模容量、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综合化、个人化的通讯网正在逐步形成,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已达192户,程控电话已覆盖68个行政村,占总数的96%,移动通讯已覆盖69个行政村,占总数的97%。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13.8万元,比上年增长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