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10-23 兰州市城关区统计局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以建设最优化教育城区为目标,集中精力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年末辖区内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35所,在校学生125973人,教职员工8418人,其中专任教师7371人。有幼儿园98所,在园幼儿19505人,保教职工2286人。全面落实“免除学杂费”和“两免一补”政策,今年共为7.35万名(含民办学生)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为7000余名农村中小学生和2400余名城市低保及残疾人家庭子女提供了免费教科书,总金额达到1563.13万元。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及田径运动会,组织人员参加了第五届全国特奥运动会及甘肃省第二届特奥运动会、全国第四届现代特殊教育论文大赛、2010年小学英语能力竞赛活动、第25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十二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竞赛兰州赛区选拔赛等各类活动。继续加大教育教学设施配置力度。为北面滩小学及青白石中学配备微机室、多功能大厅、音体美教学仪器、教师办公桌椅、学生课桌椅等教学设备;为其它中小学配备3600套学生课桌椅。

八、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以繁荣文化事业和壮大文化产业为依托,积极进行文化建设,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功组织开展城关区2010年迎新春慰问大会、“三下乡”活动、社火拜年、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暨表彰大会文艺演出、“庆五一、迎五四”颁奖典礼等共计各类文艺演出302场,参演人数近2万人次,观众达350万人次。全年共放映电影102场,建成基层文化站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个,农村文化大院1个,农家书屋5个,社区图书阅览室25个。按时完成“村村通”地面卫星接受的升级工作,广播、电视覆盖率为100%。文物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全区共有文物点9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点1处,省级文物点11处、市级文物点8处,一般文物点75处。文化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全年共收缴盗版光盘1.8万余盘,盗版、淫秽、政治类非法出版物2万余册,取缔经营盗版出版物的游商、摊贩85家(次),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中医药工作为重点,围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提升卫生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慢病管理工作,糖尿病、高血压慢病管理率分别为95%和97%。甲流、手足口病、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传染病疫情直报符合率达到100%,国家各类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惠民利民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共减免优惠262万余元,其中减免各项检查、诊疗费用235.84万元,优惠药品费26.57万元。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大,全年提供孕产妇保健服务9827人次、孕产妇及儿童建档率都达100%。农村卫生工作又有新提升。全年开展义诊活动20余次,义诊2000余人次,妇女病普查300余人次,计划免疫1000余人次,建立健康档案4000余人份,使农村人口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5%,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年末,在11家区属卫生机构中,拥有床位数526张,从业人员72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59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223人,注册护士181人。

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掀起全民健身活动的新热潮,全区体育人口突破4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近43%。组织承办全国象棋名人赛、全省领导干部乒乓球比赛、全省围棋锦标赛和全省跆拳道比赛、全区第三届干部职工运动会等品牌赛事。积极开展元旦环城赛、体育三下乡、体育大拜年、体育进社区、体育进军营和中小学生各类运动会57项次,参加人数达17.2万人次,营造了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继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坚持组织开展有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校外体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广泛开展传统项目学校业余训练工作,扩大参加传统项目业余训练人数,强化业余训练管理,提高业余训练工作水平,发现培养更多青少年体育人才,向省市体校、体工队输送30名青少年后备人才。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先后在兰山公园、徐家山公园、五泉街道和省政协广场等地建成10条全民健身路径,为广大群众就地、就近开展健身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进一步改善。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污染防控、总量减排和民生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清洁能源改造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顺利,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区域环境、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均在控制目标范围内,黄河城关段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进一步加强“烟控区”内大气污染源的监督检查力度,对11家违法单位进行了处罚,并就全区的工业窑炉、锅炉、茶浴炉等大气污染源进行了监测,为环境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面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共审批9家建设项目,14家餐饮单位,21家建筑施工项目,为80家办理排污许可证,“三同时”执行率为100%。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93.66万人,净增0.51万人,同比增长0.55%,其中,城镇人口92.27万人,占总人口的98.52%;农村人口1.39万人,占总人口的1.48%。按性别分,男性46.46万人,占总人口的49.6%,女性47.2万人,占总人口的50.4%。全年出生人口7730人,出生率7.72‰;死亡人口5253人,死亡率1.8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9‰。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01.14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2381元,同比增长13.15%;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3192元,同比增长11.25%。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迈上新台阶。紧紧围绕落实就业工作“1112”行动计划和全面实现就业工作“四个率先”,不断加大就业服务力度,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区新增就业24604人,提供有效就业岗位33833个,组织培训各类人员11971人。全年共发放失业保险金756万元,社保补贴3740万元,惠及群众2250人次。劳务工作再创佳绩,输转劳动力14625人次,创劳务收入13176.74万元。小额担保贷款为下岗失业人员带来新创业,共为1258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9725万元。“创业型城区”工作取得新成果,先后创建创业示范点202个,带动就业5100人,并被授予“全省创建创业型城市示范县区”荣誉称号。全年新登记各类失业人员290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