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志丹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商业、物价 消费品市场一片繁荣景象。2007年,我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亿元,比上年净增4975万元,同比增长18.6%。其中县的零售额为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7.7%;县以下的零售额为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2.3%。 我县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加西洽会和杨凌农高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签订引资合同8个,合同金额2.42亿元,到位资金1.3亿元;签订贸易合同5个,成交额4540万元,超额完成了市上下达的考核指标。 市场物价持续走高。2007年,全县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5.1%,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2.9%,比去年同期下跌了0.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6%,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物品的价格上涨最为严重,价格指数为112.9%,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0.2个百分点。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迅速增长。2007年,我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4.6亿元,同口径相比,比上年增长10.3%。人均财政收入达17648元。地方财政收入为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工商税收为4.75亿元,比上年增长31.4%。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8153元。财政总支出14.6亿元,比上年增长65.6%。其中重点项目支出7.85亿元,同比增长2.3倍;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支出3.2亿元,同比增长1.4倍;抚恤及社保支出6729万元,同比增长73.3%。 金融市场运行良好。2007年,我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1.42亿元,比上年净增2.47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3.12亿元,比上年净增1.99亿元,同比增长17.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3.3%。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91.36亿元,比上年净增22.9亿元,同比增长33.5%。其中商品销售收入为1.8亿元,同比下降11.3%。金融机构现金支出为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工资性支出为4.78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5.8%。货币投放为10.69亿元。 保险业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县保险费收入达3047.4万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051.4万元,增长15.4%;人寿险保费收入996万元。 八、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以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主线,新一轮教育“四制”改革深入推进,“双高普九”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两基”工作受到省政府表彰。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79所。其中小学170所,中学9所。在校生27539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5868人,中学在校生11671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大力发展文体事业,组建了红都艺术团、民间说唱艺术团和残疾人艺术团,组织编排了一些有影响的歌舞剧目,城乡文体生活明显活跃。文化机构21个,乡镇文化站12个,村级文化室90个。 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建和维修了7所乡镇卫生院,建成100个村级卫生室,农民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覆盖率分别达到92.3%和38.5%,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减。全县有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15个,拥有病床39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27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200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我县常住人口为13.54万人。出生率为10.99‰,死亡率为6.1‰,人口自增率4.89‰。 据公安户籍人口年报,2007年末全县居民总户数为46448户,总人口1393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021人。男性为72919人,男女性别比为,男∶女=1∶0.9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2007年,我县职工年均工资为30943元,比上年净增12494元,同比增长67.7%。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年均工资为32286元,比上年净增12491元,同比增长63.1%;集体单位职工年均工资为11590元,比上年净增6970元,同比增长1.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47元,比上年净增1497元,同比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2796元,比上年净增315元,同比增长12.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14元,比上年净增607元,同比增长27.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40元,比上年净增624元,同比增长24.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年末人均达9415元,同比增长13.3%。 社会保障工作日益完善。2007年,我县城镇已参加医疗保险11001人,比上年增长7.6%。城镇已参加养老保险10973人,比上年增长1%;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1616人。城镇已参加失业保险7215人,比上年增长7.5%。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7571人,比上年增长13.7%。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我县常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0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评估数;总人口为公安年报数; 3、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为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