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志丹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10-21 延安市志丹县统计局

对外经济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积极参加第十二界杨凌农高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共达成招商引资协议3个,签约资金3200万元;形成合同8个,签约资金1.41亿元,其中引进资金1.31亿元。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2005年,我县继续坚持抓财政就是抓发展、抓稳定、抓生命线的思想,大力实施既定的财源建设思路,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强化预算约束,使我县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9478万元,较上年增长140.5%,人均财政收入11318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557万元,较上年增长96.4%,人均地方财政收入5797元。财政总支出57267万元,较上年增长43.7%。其中农业支出5554万元,较上年增长11.5%,科教文卫支出9666万元,较上年增长42.5%,社保支出1793万元,较上年增长12.3%,城市维护费支出372万元,较上年增长38.3%。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存、贷款大幅度增长。200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5793万元,比年初净增51852万元,增长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6748万元,比年初增加33497万元,增长53%;各项贷款余额168827万元,比年初增加33484万元,增长24.7%。金融机构全年现金收入总额530467万元,比年初增加118249万元,增长28.7%;金融机构全年现金支出总额598964万元,比年初增加125247万元,增长26.4%;货币净投放68497万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保险费收入达2279万元,比上年增长39.1%;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508万元,增长30%,人寿险保费收入771万元,增长61.3%。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670万元。

八、科学技术、教育

2005年末全县企事业单位获得各类技术职称人数达到2888人,较上年增长7.3%。获得各类科技成果3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拥有各类学校209所,其中职业中学1所,中学7所,小学201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26542人,其中:中学在校生9043人,小学生在校生17499人;全县拥有教职工1741人,其中:中学教职工631人,小学教师1110人。全县拥有幼儿园8所,学龄儿童入学率98.8%。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05年,全县文化事业机构18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1个,村级文化室58个;拥有艺术表演团1个,演职人员31人;拥有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6座,卫星地面接收站2100座;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4087户,比去年增加1200户;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1.06%和96.4%。

年内全县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群众性文艺活动,成功举办了贺新年、闹元宵秧歌汇演;成功举办了《火红的五月》“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3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国庆节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县举办了四场大型文艺晚会;11月份成功举办了“陕北民歌大赛”,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坚决贯彻《文物保护法》,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城古碑进行了搬迁,对旦八城台是窟完成了封存保护,为战国秦长城、县境内的秦之道、龙泉寺分别树立了标志碑。启动了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挖掘民间艺人,使得我县剪纸、刺绣、吹唢呐、说书等民间艺术得到继承与发扬。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民健身意识加强,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我县成功举办了象棋、跳棋、排球、乒乓球、篮球、拔河等比赛。在市级领导干部乒乓球比赛中,我县获得男子团体第三名、女子选手王彦梅获单打冠军;在延安市第二界“供水杯”和老年乒乓球比赛中我县获得个人单打冠军1人、亚军2人、季军1人,在全市九个男队中,我县获男团第三名,八个女队中我县获女团第二名。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年末全县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15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49人,卫生机构床位318张。经批准,我县被省政府列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使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进一步得到完善。全县儿童“五苗”覆盖率达到98%,比2004年提高近两个百分点。全县新生儿接生率98.9%,住院分娩率达到82.46%。

十、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133880万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08501人,非农业人口25379万人;男性70144人,女性63736人。全年出生人口1188人,人口出生率为11‰。死亡人口522人,死亡率为5.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4‰。

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全县环保系统共有职工44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3535万元,较上年增长1倍,其中:油区治理投资3450万元,较上年增长1.5倍,城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全县年末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6479元,较上年净增4403。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7842元,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46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比上年增加198元,增长9.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29元,比上年增加158元,增长8.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53.56元,比上年增加943元,增长46.9%;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7226元,比上年增长48.8%。

社会保障工作明显加强。2005年末,全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6097人,较上年增长10.9%;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007人,较上年增长10.4%;参加医疗保险职工8571人,较上年增长5.5%;参加生育保险职工6047人,较上年增长2.7%;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城乡居民为7571人,其中:城镇1299人,农村6272人,发放生活费337万元,社会保障覆盖率47.6%。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