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开远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10-20 红河州开远市统计局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4项,其中:部省级科技项目7项,州级科技项目2项,市级科技项目5项。科技创新硕果累累,2项科技成果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科技成果荣获州级科技进步奖;评出1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评出“农业创新奖”13项。全民科技意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成绩突出。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3个,文艺表演团体914个,其中乡村文艺队822个,厂矿文艺队25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3万册。加快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91%和97.48%。有线电视入户率为89.8%。顺利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编撰出版《开远市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适应》研究丛书、《乡村旅游文化丛书》,成功举办小龙潭老勒村(彝族)人祖庙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周末广场群众文艺活动热闹活跃,全年共演出24场,参加演出人员1920人次,观众达4.8万人次。全年放映免费电影2168场次,观众人数达39.86万人次。深入开展文艺辅导进城乡活动,在城区广场举办健身舞、民族舞、交际舞等舞蹈培训。各种文化活动开展684次,参与活动人数64.95万人次。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85个,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医院18个,门诊所(部)59个。有病床位4054张,比上年增加86张,增长2.2%;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126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476人,其中医生1120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7人。全市共设置村医疗点52个,有乡村医生208人,村级卫生所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不断提高,全市参合人数167589人,参合率达99.5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补偿256095人次,补偿金额达3557万元。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顺利启动医药卫生体制和公立医院改革。完成人民医院迁建项目主体工程。开展第二次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积极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有效防控狂犬病、禽流感疫情。建成全州首家阳光心理康复家园。创建“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市”成功通过省级验收。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成功承办ITF国际网联男子巡回赛、北京—香港女子足球对抗赛、全国围棋名人邀请赛等赛事,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优秀城市”称号。在各类体育大赛中,共取得2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的好成绩。

十一、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围绕建设“公园城市”,全方位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营运工作。全面开展城市总规修编、城乡规划、片区规划、专项规划工作,组建城乡规划服务中心和村镇建设管理所。完成凤凰山一号路、智源东路、河滨南路、泸江路等道路建设,南洞4A级风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完成招标,热带植物园提升改造工程正式开工,文化艺术中心、凤凰楼建设进入开工准备。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运行,泸江河综合治理三期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顺利启动凤凰山五星级酒店和莲花湖建设。在全省率先安装市民公共直饮水系统。通过实施“亮化、美化、净化、香化”等工程,城市品位获得新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10年,全市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万亩。城市面山绿化完成1.25万亩,退耕还林造林面积1万亩。新增封山育林面积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4%。园林绿化面积472.21公顷,绿化率达38.5%,人均绿化面积达19平方米。城郊采石场污染专项综合整治扎实开展,成功创建“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气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0.27%;工业粉尘达标率99.96%。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9.77%,烟尘排放达标率99.96%。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0天以上。

十二、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2010年,全市总人口为32.27万人,其中:男性16.57万人,女性15.7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7.80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5.2%,城镇人口22.43万人,城镇化率达69.5%。

就业:全市从业人员19.7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3万人,第二产业从员人员3.68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75万人。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开发就业岗位8300个,安置就业及再就业576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社保: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906人,比上年增长3.1%,全年基本养老保险收入12852万元,比上年增长16.6%,支付基本养老保险金19862万元,比上年增长16%。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760人,比上年增长0.3%,全年养老保险金收入53万元,支付养老保险金28万元,比上年增长27.3%。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2951人,医疗保险金收入11602万元,比上年增长6%,支付医疗保险金11031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0065人,比上年增长1.5%,征缴失业保险金额907万元,比上年减少6.7%,支付失业保险金额2371万元,比上年增长1.8倍。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9528人,比上年增长9.1%;全年征缴工伤保险金额225万元,比上年下降60.8%;支付工伤保险金额371万元,比上年增长22.8%。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3124人,比上年下降1.2%;全年征缴生育保险金额324元,比上年增长28.6%;支付生育保险金额186万元,比上年增长59%。城乡低保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领取低保金人数达24.7190万人次,发放低保金3116万元;养老保险金和失业救济金发放率达100%。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显着改善。2010年,全年价格水平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6。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1981元,比上年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5336元,比上年增长14.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49元,比上年增长13.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9%,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发放城乡低保金3116万元。在全省率先开展保障性住房先租后售,建立低收入人群住房公积金、风险金制度,先租后售192套。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市民幸福感持续增强,幸福感综合指数达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