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阜宁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11-22 盐城市阜宁县统计局

2009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咬定“奋战四年全面达小康,争先苏北跃进前八强”的总体目标,围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条主线,抓投入、调结构、促增长、保民生,全县经济发展呈现前低后高、不断向好的趋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着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据初步核算,2009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66.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7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0.11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53.64亿元,增长15.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为17497元,比上年增加2282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0.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已由上年的20.9:47.5:31.6调整为19.7:48.1:32.2。经济效益持续改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6.05%,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

全面小康建设扎实推进。从总体上看,全县全面小康总体评价得分达到89.45分,比上年增加4.2分,从25个指标初步测算看,已有13个指标基本达标,有4个指标已达到时序进度要求,尚未达时序进度要求的有8项。

民营经济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县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7619家,注册资本160.89亿元,从业人员15.94万人,其中本年新增私营企业496家,注册资本53.18亿元,从业人员2.69万人;年末实有个体工商户42442户,注册资本25.86亿元,从业人员4.85万人,其中本年新开业个体工商户18719户,注册资本21.02亿元,从业人员2.2万人。获“全国百佳全民创业示范县”

城乡就业成绩显着。2009年全县共实现新增就业7401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882人,至2009年末城镇就业人员达10.24万人,其中,国有和城镇集体、股份制等单位就业人员4.9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2.53万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4.69万人;今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万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0.7万人。至2009年底全县从业人员达46.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8万人。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2009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75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全年粮食总产87.97万吨,比上年增长2.7%,棉花总产701吨,油料总产1.92万吨,水果产量3.48万吨;全年造林面积1.37万亩,育苗面积1840亩;全年肉类总产量16.92万吨;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83万吨。

高效规模农业持续升温。全县高效农业总面积达40.5万亩,全县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38.5%。建成规模设施农业基地39个,露地千亩高效农业基地17个,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9万亩。全县新建生态猪养殖发酵床23.5万平方米、万头猪场9个、10万羽禽场5个;全县新增高效渔业面积1.54千公顷,达到4.74千公顷,高效渔业面积比重达到72.6%。我县设施农业面积增幅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生态猪养殖总量全省第一,再获“全省高效农业先进县”。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新上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及仓储物流项目17个,新办各类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1个。全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60个、土地股份合作社112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19家,其中新增“三大合作”组织168家,古河生猪、沟墩禽蛋合作社被评为“全省示范合作社”。全县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7.84万亩,其中新增流转20.3万亩,新增100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14.34万亩。

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6.89万千瓦,增长3.2%。大中型拖拉机1322台,增长13.7%;联合收割机1586台,增长3.7%。农用排灌动力20.55万千瓦。农村用电量6.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3%。

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全年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2.66万亩,绿色通道329.5公里,栽植乔木681.7万株,森林覆盖率达16.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7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23.31亿元,增长25.3%;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4.83亿元,增长13.8%;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0.37亿元,增长28.2%;私营企业228.95亿元,增长27.8%。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0.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2%。其中303家工业规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1.97亿元,增长17.6%。全年工业用电量13.2亿千瓦时,增长19.9%。

工业经济运行效益逐步提高。303家工业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利税总额1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利润总额9.25亿元,增长29.9%。全县工业定报企业入库税金超百万元企业达83家,超千万元的6家。全年新增开票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4家,新增税收超千万元企业1家,新培植工业定报企业50家。

建筑总量保持苏北领先。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82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省外建筑业产值44.12亿元,增长14.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40.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849.35万平方米;建筑企业从业人员7225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316人。外出施工队伍遍布北京、上海、山东、黑龙江等18余个省市。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其中规模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0.57亿元,增长35.2%,规模以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7.22亿元,增长33%,规模以下固定资产投资为18.91亿元,增长40.9%。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7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5.2%;新增固定资产91.1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1.8%。分产业投向:第一产业投资2.92亿元,比上年增长65.6%,第二产业投资92.35亿元,比上年增长34.7%,第三产业投资21.43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分注册类型:国有经济投资12.81亿元,比上年增长74.5%,三资经济投资9.14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他经济投资94.75亿元,比上年增长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