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招远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11-02 烟台市招远市统计局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拥有普通高中6所,招生3653人,在校学生12045人,毕业生4691人;全市拥有职业中学8所,招生1452人,在校学生5159人;普通初中28所,招生5905人,在校生24761人,毕业生6005人;小学66所,招生4755人,在校生26567人,毕业生637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为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升学率为92.3%,升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为63.9%,高中升入大学的升学率为82.1%。

文化广电事业继续发展。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2个,艺术表演场所27个,公共图书馆1个,剧院、影院、文化馆14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5万册。全市共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对国内广播节目1套,广播人口覆盖率100.0%。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节目1套,电视人口覆盖率100.0%。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6个(不包括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专科疾病防治所2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864张,卫生技术人员2871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7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81411人,增长0.7%。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有等级运动员160人,增长23.1%,体育厂馆1座,体育场地305个,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金牌15枚。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全民健身活动50次,共有18万人次参加。

十一、环境保护、城市建设

城市管理全面推进,环境卫生治理取得新成果,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年共清运、处置建筑和生活垃圾7.7万吨,无害化处理垃圾7.08万吨,垃圾清运及时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1.9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6.8%。区域环境噪声和和道路交通噪声均与上年基本持平。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加大,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55%。完成工业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7个,完成投资额14747万元,增长177%。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质量达标率达到100%,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生态市创建扎实推进,城乡综合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被列入省第三批生态示范市建设试点单位,在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考核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8个镇通过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

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完成了北外环路基及桥梁建设、天府路体育场段改造;新垃圾场渗滤液处理设备安装及旧垃圾场复垦绿化工程全部结束,垃圾填埋与污水一体化处理在全省县级市考评中列第一名;城建和文化的结合进一步深入,建成我市第一个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魁星公园,体育公园主体工程基本竣工,金泉河雨污分流改造及防渗试验工程顺利完工,综合整治工程被授予“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滨海新区总体规划与旅游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完成基建投资8100万元,国辅烟汕线改造工程提前竣工通车,金海路、观海路、通海路等基本路型已完成,招辛快速通道建设开始启动。

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按照“中国金都”城市定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城市综合功能有了较大程度提升,市域交通网络趋于完善。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达2.51亿元,增长13.6%,建成区公路里程达到181.4公里,新增3.4公里,城市道路面积295万平方米,新增7万平方米。桥梁41座,路灯6620盏,安装路灯的道路长83公里。全年投入绿化资金7549万元,完成绿化面积1025公顷,建成区绿化面积达到101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8.47%。建成区面积达到26.46平方公里,新增0.66平方公里。

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6.0万立方米,供水总量1590万立方米,城市供水人口达到16.9万人。液化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72.19公里,供气总量达到235万立方米,增长100.9%,用气人口达到1.5万人,增长150.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11万平方米,增长26.4%。

十二、民生事业、社会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坚持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发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40元,增长16.0%,其中工薪收入14776元,增长12.8%。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660元,增长13.0%。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302元,增长37.4%;衣着消费支出1486元,增长2.2%;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支出1031元,增长6.7%;医疗保健支出663元,增长15.5%;交通通讯支出1830元,下降2.1%;娱乐文教服务支出1376元,增长5.5%;居住消费支出1527元,增长5.7%;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445元,增长45.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32%。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0.57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8辆、摩托车78辆、电视机150台、空调器48台、微波炉60台、电脑72台、移动电话192部、健身器材2套。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488元,增长15.8%,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4041元,增长13.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02元,增长6.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363元,增长19.4%;衣着消费支出350元,增长10.7%;居住消费支出638元,增长1.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239元,增长37.7%;医疗保健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293元,增长14.9%;交通通讯消费支出438元,增长11.0%;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600元,下降15.3%;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65元,增长8.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4%。全市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5.92平方米,增长0.9%。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摩托车23辆、移动电话46部、彩电40台、电冰箱35台、洗衣机26台。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工作成效显着。全面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实现了社会救助帮困制度化、网络化和经常化目标,城乡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年末,全市福利收养单位19个,床位2119张,全年收养1698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027人,农村居民享有最底生活保障15177人。年内福利企业达28个,安置残疾职工574。五保供养工作顺利推进。全市共有五保对象1605人,供养经费支出436万元。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全市共救助困难群众1309人次。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成效显着。全市共有社会捐赠接收工作站16个,慈善超市1个,接收捐款2767万元,受益3143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