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6.7%,比上年提高23.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4.35亿元,比上年增长45.2%;利润总额(盈亏相抵)10.5亿元,增长64.2%;税金总额7.56元,增长57.8%。黑色金属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等三大行业实现利润10.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95.5%,对改善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的贡献最大。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91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全年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施工企业78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社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13.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6.38亿元,增长39.9%;更新改造投资10.33亿元,增长1倍;房地产开发投资9.56亿元,增长3.9%。在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项目中,全年施工项目315个,增长10.10%,其中新开工项目163个,增长1%。 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从三次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一、三产业,工业投资力度显着加大。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第一产业投资0.2亿元,下降13%;第二产业投资35.38亿元,增长67.2%,其中工业投资32.38亿元,增长55.4%,增幅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8.9亿元,增长7.7%。从投资主体看,非国有经济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国有经济投资32.17亿元,增长6.6%,非国有经济投资78.34亿元,增长58.4%。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全年投资总额超亿元的项目有7个,比上年增加3个。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年度确定的市重点工程基本按计划相继开工、竣工或交付使用,全年累计完成投资9.47亿元(不含高速公路)。其中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完成投资1.3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45%。220KV塔岭输变电工程、市技工学校新校区、胜利大桥等项目顺利建成并交付使用。市高新技术开发区、220KV高埔岗输变电工程、市区防洪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展良好。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全年新增固定资产69.92亿元,建成投产项目139个。改造县通镇公路326公里,完成通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改造工程1149公里;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2.1万千瓦,新增变电容量54.8万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262.5公里;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6.11万门,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22.6万门。 [---分页---]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畅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按地区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1.80%。按类别分: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2.1%;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35.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9.3%;汽车类增长15.7%。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实际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6宗;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4.25亿美元,增长25.6%;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截至2005年底,全市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594家,本年新增103家。 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28亿美元(海关数),比上年增长52.80%。其中进口总额2.32亿美元,增长56.6%;出口总额2.96亿美元,增长49.9%。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0.64亿美元,增长59.80%;加工贸易出口2.32亿美元,增长47.4%。“三资”企业出口是我市外贸出口的主体,2005年“三资”企业出口额2.46亿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3.1%。 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市游客393.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4%。其中接待过夜游客211.69万人次,增长12.6%。年末全市实有星级宾馆37家。其中:四星级宾馆1家,其他星级宾馆36家;全市旅游住宿设施共有房间数8073间,床位15725张。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849.830万美元,增长5.2%。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有新发展。惠河、河梅、粤赣高速公路全面贯通,境内高速公路里程由2004年的7公里增至2005年的232公里。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9160公里,公路密度57.9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1.39万辆,比上年增加3.63万辆。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8.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2%;完成旅客周转量36.97亿人公里,增长5.80%。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9.2万吨,增长68.5%。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9.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8.51万门(包小灵通),比上年增加6.11万门,增长6.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8.87万户(包小灵通用户),新增2.8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7.9万户,新增2.15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0.97万户,新增0.6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1.89万户,全年新增用户11.59万户。年末宽带网络用户数达4.30万户,比上年增加1.86万户。全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每百人17.6部和21.4部,分别比上年增加0.8部和3.3部。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市五个县的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在全省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的67个县(市、区)中的排位连续两年领先,分别排第1、2、3、6、15位(2004年为1、3、4、5、8位)。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41.5%,增速创建市18年来新高,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在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契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增速分别为41.4%、49.7%、75.9%和85.3%。全年财政支出36.85亿元,比上年增支23.0%。财政支出保重点,全市财政在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科技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62亿元,增长64.6%;教育支出8.49亿元,增长24.8%;水利和气象支出1.87亿元,增长47.1%;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支出1.82亿元,增长105.8%;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19亿元,增长29.5%。 金融形势稳健。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4.2亿元,比年初增加25.9亿元,增长14.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6.3亿元,比年初增加0.94亿元,增长2.7%;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45.12亿元,比年初增加19.38亿元,增长15.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7.99亿元,比年初增加17.1亿元,增长18.8%。其中短期贷款48.79亿元,下降2.5%;中长期贷款余额57.71亿元,比年初增加18.92亿元,增长48.8%。全年现金投放570.07亿元,比上年增加30.18亿元;现金回笼558.72亿元,比上年增加33.86亿元;全年现金净投放11.3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