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1-04 河源市统计局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保险机构总数由上年的6家增加到7家。全年内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6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1.64亿元。各类赔款支出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0.59亿元,人寿险赔款支出0.13亿元,分别增长28.3%和8.5%。

[---分页---]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达8.49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年末全市共有大中专院校17所,在校学生2.96万人;普通中学190所,在校学生22万人,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1.93%;小学1389所,在校学生36万人,小学学龄入学率99.88%;幼儿园215所,在园儿童6万人。全市被普通大中专院校录取20966人。其中,升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895人,高等院校13070人,比上年增加1027人,普通高校录取率为810%。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较快发展。成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9300人,当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数达1.2万人;全市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1058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全年共申请专利830件,授权87件;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9项,获省、市科技奖励的科技成果85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全市被省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比上年增加1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50家,比上年增加1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6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56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现有文化事业机构110个,群众文化艺术馆7个;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观看艺术表演观众达214万人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6间,藏书39万册;博物馆6个,文物藏品2.54万件;全市共有广播电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70%;电视台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6.8%。新闻出版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共出版报纸1708万份。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8个,已开放各类档案8.6万卷(件)。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1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6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病床4075张,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878人,比上年增加29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957人,注册护士2395人。全市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常见传染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全年无偿献血5960人次,献血量11920升。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2枚、银牌7枚、铜牌90枚。中小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率、合格率、优秀率分别为61.9%、97.50%和2.50%。随着我市体育场馆设施的逐步完善,承办各类体育赛事的能力明显提高。2005年成功举办了“广东一八一”男子篮球对抗赛,“鲁能杯”乒乓球联赛,成功承办“假日杯”2005年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漩冠军赛,结合市客家文化旅游节举办第三届龙舟赛。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年共举办各类大型群众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53次,体育人口111.71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33.1%。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43个,比上年增加36个,总投资5.38亿元,增长9.4%。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3个。年末全市共有市、县级环境监测站6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6个,总面积33.3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总面积43.6平方公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55.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4.8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6.50%。

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新丰江和东江河流域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和Ⅱ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1.7分贝,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28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5.8分贝,符合国家标准。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全市已批准的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110个,本年新增3个,全市生态示范区总面积达27.17万公顷;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8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10%。年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建成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100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9%。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根据计生部门统计,全年人口出生率11.330‰,死亡率4.820‰,人口自然增长率6.51‰,比上年提高0.26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7.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35万人,增加1.91万人。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278.24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8.91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13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6%和11.5%;农民脱贫奔康进程加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64元,比上年增加249元,增长7.1%。年末农村贫困户5.45户,比上年减少1.29万户,贫困人口为27.7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1万人;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7.5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71平方米;当年帮扶1.2万户贫困农户和移民户实施危房改造;帮扶10034户受灾全倒户重建新房。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有21.43万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1.94万人;有14.35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比上年增加1.51万人。医疗保险继续推进,有10.3800万名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全年征缴社会保险基金3.98亿元,增长310%。全市所有县区都已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有10.82万人,比上年增加5.79万人。保障资金投入2385万元,增长29.00%。全市农村102个乡镇(办事处)均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设施,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达100%。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6个,提供床位232张,收寄养人数191人;敬老院880个,入院供养人数15400人;社区服务中心9个;全年各级民政部门救济人数达14.3万人,发放救济金1554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67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67万元。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值等指标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