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河源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打造“后发河源”为核心,以实现“三个不低于”和“三个一百亿”为目标,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实现了市委市政府年初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加速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0.13亿元,比“十五”计划目标增加3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1.3%,增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比年初确定的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高出6.3个百分点,增速创建市18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05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77.90亿元,增长41.3%;第三产业增加值79.18亿元,增长15.2%。人均GDP7193元,比上年增加1404元,增长20.7%。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生产总值中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9:33.3:41.8调整为21.5:38.9:39.6,第一产业占比下降3.4个百分点,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以“三资”、民营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86.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1%,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9.4个百分点。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个体企业4.33万户,私营企业2590户,其中本年新开业户数分别为6431户与485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达5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7.9%。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9%,从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指数来看,价格指数呈现“五升二降一平”运行态势。上升的有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五大类,价格指数分别上升3.5%、0.9%、2.7%、4.5%和4.8%;下降的有衣着、交通和通讯等二大类,价格指数分别下降4.8%和0.2%;烟酒及用品价格指数与上年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9%,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 劳动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6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万人。其中年末全市在岗职工18.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6万人,增长10.9%;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9.86万人,其中本年新开业单位解决就业人员1.37万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12万人,实现就业或得到安置0.7万人,全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比计划目标低0.38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比较粗放,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加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城镇建设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5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39.91亿元,增长3.5%;林业产值4.61亿元,增长11.3%;畜牧业产值17.16亿元,增长8.6%;渔业产值2.70亿元,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1亿元,增长6.9%。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特色优势产品如优质稻、优质水果、茶叶等继续得到较快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102.28万吨,比上年增长1.0%;水果种植面积82.33万亩,比上年增加3332亩。水果总产量达28.34万吨,比上年增长16.2%;茶叶产量0.25万吨,增长46.0%。 林业建设迈出新步伐。林业生产继续向生态性、公益性方向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9.2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7.7%,年末共有封山育林面积799.85千公顷,本年新增6.4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2.8%。 畜牧业、渔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1.24万吨,比上年增长7.4%,增幅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53万吨,比上年增长9.9%,增幅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3.64万千瓦,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联合收割机66台,农用拖拉机1.23万台;全年农村用电量2.34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3.80%;化肥施用量(折纯)6.12万吨,比上年增长3.8%;机电排灌面积11.22万亩,比上年增加0.45万亩,增长4.2%。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市拥有乡镇企业4.22万个(包括个体户),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7.38万人,比上年增长16.7%。全年完成总产值1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69.5%,实现营业总收入103.68亿元,比上年增长67.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迈上二百亿元大关,达到214.44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实现工业增加值64.22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8%,拉动GDP增长10.4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82.56亿元,增长50.1%,实现工业增加值53.49亿元,增长46.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4.38亿元,增长41.50%。集体企业增加值3.37亿元,增长32.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4.6亿元,增长76.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21.55亿元,增长52%。重工业增加值38.59亿元,增长54.7%;轻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41.7%。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总产值55.65亿元,比上年增长58.40%。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支柱产业龙头作用增强。食品饮料、矿冶、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筑陶瓷、生物制药等七大重点工业产业初具雏形,此七大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达134.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3.9%。规模经济进一步发展,龙记集团、华嘉集团、力王集团等大企业支撑作用显着增强,全市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0家,比上年增加13家,这40家亿元以上企业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3.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7%。 主要工业产品大幅增产。铁矿石、发电量、软饮料、人造板、瓷质砖、钢材、金属模具、电话机等优势产品的增长速度达3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