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1-04 南平市统计局

项目开发有效推进。在建项目2487项,比上年同期增长55.9%,其中当年开工的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新办工业项目个数232个,比上年同期增长85.6%;当年开工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办项目个数为922个,比上年同期增长11.1%,当年投资50万元以上的新办项目完成投资总额为8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8%。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年我市4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1亿元,占年度计划106.6%。重点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7.1%,比上年提高4.05个百分点;重点项目中在建工业项目投资占在建重点项目投资比重达到25.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30个在建重点项目,有23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有7个项目没有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十大工程”全年完成投资2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8.4%,其中高速公路、农村路网、中型水电站、闽江上游蓄水防洪、农村饮水、闽北火电厂等7个工程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公共卫生体系和南平新区等2个工程基本完成投资计划;高教园区工程因征地涉及“农保地”未获国家批准没有完成投资计划。“十大工程”中已建成或部分建成投入使用的项目有11个,分别是福银高速公路南平段二期工程、农村路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南平照口水电站、建瓯北津水电站、农村饮水改善工程、紧急救援中心、传染病区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村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南平市职业病专科建设、武夷学院三期建设等。浦南高速公路已于2005年10月全线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2.2亿元。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全年公路完成客运周转量255439万人公里,增长28.4%,货运周转量170444万吨公里,增长20.2%。年末全市拥有等级公路9439公里,其中二级公路924公里。全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2609公里,农村公路硬化改造累计完成3247公里。邮电通信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7506万元,增长3.8%。

六、消费品市场

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8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县的消费品零售额2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餐饮业零售额1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他行业零售额2.09亿元,比上年增长0.8%。从经济规模上看,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零售额16.86亿元,比上年减少2.23%;限额以下批零贸易企业零售额98.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温和上涨。南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9%。按城乡分,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1.9个百分点;按项目分,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0.9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5个百分点。

七、对外开放

对外经济贸易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速。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3.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33%。其中,出口总值2.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74%;进口总值0.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03%。全市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36家,可比口径合同外资529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2%;报表口径实际利用外资337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6%;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53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在新批外商投资企业中,有108项工业项目,合同外资29974亿美元,占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67.45%,比上年增长15.8%。

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继续增长。全市共引进山海协作项目520项,协作方实际到资63.9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其中注册资本金11.93亿元,增长51.35%,协作到资的工业项目9.77亿元,占到资的比重为81.89%。

旅游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旅游者751.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6%,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5.8万人次,增长10.8%。旅游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共实现旅游收入20.7亿元,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增长17.0%,其中实现旅游直接创汇2583万美元,增长13.5%。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91%,比上年提高了0.63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

财政总收入完成2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8%(可比口径增长13.54%);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1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8%(可比口径增长17.19%)。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市本级收入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6%(剔除出口退税和交警财政管理体制下划增加的非税收入后增长3.72%)。全市税务部门组织的各项税收收入20.92亿元,比上年增长9.39%。税性收入占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77.69%。

各项存贷款增势加快。至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48.89亿元,比年初增长19.0%,其中储蓄存款228.61亿元,增长15.8%;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8.48亿元,比年初增长11.4%,其中短期贷款124.19亿元,增长13.0%,中长期贷款89.49亿元,增长11.9%。

九、科技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有52项列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全年共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0项,推广科技成果259项,开发新产品212项。继续抓好9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高新技术开发指导工作,新增南平南线电缆等高新技术企业6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6家。全年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50家,主要集中于机械、环保节能、发电设备等领域。全年共投入科技三项费用470万元,累计新增产值15亿元,新增利税1.3亿元。

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全市现有幼儿园696所,在园幼儿67653人,入园率达到84.4%;小学939所,在校生数21492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5%,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级中学130所,在校生145950人,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5.96%;普通高中48所,在校生58314人,高考录取率达73.0%,特殊教育学校11所,在校生2200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7.8%;地方高等教育有所突破。武夷学院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本科大学,校区建成投入使用,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完成组建,高校在校生已近万人。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32所,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校有9所;全市民办教育机构497所,在校(园)学生51082人。

十、文化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事业取得较大进展。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大剧院、博物馆、群艺馆、滨江公园露天舞台、体育公园露天舞台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实施,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1%和97.3%。体育事业蓬勃开展。围绕群众健身活动,不断改善体育设施,群众竞技水平不断上升。全市体育人口比重增加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