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平市统计局 2006年2月14日 2005年,我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市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务实发展的主题,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开展创业竞赛,努力克服宏观环境趋紧和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积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使全市经济和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年初制定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已全面实现。 一、综合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超过年初制定的增长10%的预期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81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20.75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137.30亿元,增长8.1%。“十五时期”我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比预期目标提高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31.4:28.2:40.4调整为26.2:34.5:39.3。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5.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净增3.8万人。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05.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71万人,占33.67%;农业人口202.36万人,占66.33%。根据国务院部署开展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我市常住人口288万人,人口出生率12.1‰,人口死亡率6.0‰,人口自然增长率6.1‰,城镇化水平达到46.2%。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48.22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农业产值65.76亿元,比上年增长3.1%;林业产值(第一产业部分)2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牧业产值3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渔业产值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1.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结构为44.36:19.67:24.14:10.55:1.28,与上年相比,农业下降1.21个百分点,林业上升0.75个百分点,牧业上升0.07个百分点,渔业上升0.39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持平。笋竹、畜牧、茶果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02.89万亩,比上年减少0.97万亩,下降0.2%,粮食总产量141.26万吨,比上年增长0.8%。蔬菜、烟叶、牧草、药材等非粮作物种植面积252.79万亩,比上年增长1.1%,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61.75:38.25调整为61.45:38.55。在非粮作物中,牧草种植面积21.57万亩,比上年下降2.5%;药材种植面积5.14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烟叶产量2.7万吨,比上年增长13.2%;蔬菜产量149.21万吨,比上年下降0.17%;食用菌产量3.85万吨,比上年下降2.37%;茶叶产量3.45万吨,比上年增长15%;水果产量54.18万吨,比上年增长2.1%。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造林更新面积35.7万亩,比上年增长67.4%,占年任务的101.9%;商品材产量259.9万立方米,增长21.1%;毛竹产量4498万根,增长18.9%;商品材销售261.1万立方米,增长25.1%。森林覆盖率75.6%,连续五年居全省全列。 畜牧水产业逐渐向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全年肉蛋奶总产量38.9万吨,比上年增长5.4%;生猪出栏212.98万头,增长8.8%;家禽出栏5405.6万只,增长17.0%;肉类总产量21.79万吨,增长11.9%;禽蛋产量5.56万吨,增长5.3%;奶牛存栏4.09万头,比上年下降11.3%;奶类产量11.55万吨,下降5.1%。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水产品养殖面积21.4万亩,比上年增长0.94%;水产品产量10.25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捕捞产量1.58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养殖产量8.67万吨,比上年增长4.2%。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新增76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23家,实现产值8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0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2.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52.58亿元,比上年增长5.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36.93亿元,比上年增长6.9%;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股份合作企业工业总产值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股份制企业工业总产值14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工业总产值4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工业经济效益指数125.78,比上年下降2.72个百分点。 民营工业发展迅速。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377家,比上年增加76家,完成产值63.0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1%,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发展情况良好。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我市重点培育的竹木加工、纺织服装、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电线电缆、纸及纸制品、汽车配件等七个产业集群产值达147.01亿元,增长21.5%,占规模工业比重58.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竹木加工产业产值30.63亿元,增长46.6%;纺织服装产业产值17.70亿元,增长12.1%;精细化工产业产值32.15亿元,增长14.1;食品加工产业产值26.72亿元,增长23.8%;电线电缆产业产值12亿元,增长15.5%;纸及纸制品产业产值21.98亿元,增长5.3%;汽车配件产业产值5.82亿元,增长29.5%。一些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罐头增长45.5%,发电设备增长35.7%,蓄电池增长27.4%,人造板增长14.7%,液体乳增长35.7%,电力电缆增长136.8%。 建筑业稳定发展。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07家,建筑业总产值18.59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7.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6.76亿元,增长13.6%;农村投资41.59亿元,增长58.1%。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项目完成投资9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房地产开发投资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2.83亿元,比上年增长5.2%。2005年全市投资率达到45.3%,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1%,拉动GDP增长6.22个百分点,投资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